中国诗词的美学价值

时间:2022-08-14 19:13: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诗词的美学价值

作者:白薇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1



白薇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第一中学,河北张家口075100

摘要:中国诗词有着深厚的意境,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幅美景,每一首诗词都包含着一颗赤子之心。因此,在中国诗词的教学过程中,美学价值的培养与体现是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必要途径。

关键词:中国诗词;美学价值;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256-02

中国诗词能够以简练的语言营造出深厚的意境,读者在欣赏优美词句的同时,仿佛置身于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仿佛参与到一次心灵与精神的旅行。因此在教学中,如以诗歌鉴赏为引,配以与之相关的美术作品,就可以开启学生对中国诗词中美学的认知,使语言学与美学完美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赏析古诗词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在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

所谓审美感受能力,是指人在面对审美对象时,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所产生的感应能力。如欣赏音乐要有接受音乐的耳朵,欣赏绘画要有感受画面美的眼睛一样,面对诗词,学生要有对语言艺术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感知能力,应首先从学生的直觉感受开始,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与感受中提高其审美能力。富有节奏感与韵律感是中国诗词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在诗词的传授教学中,可以通过诵读咏吟的方法,在悦耳动听、抑扬顿挫的旋律里,把诗词中的语言符号化为具体的形象。如陆游的《示儿》是一首表达诗人爱国情感的诗歌,在教学中,老师会作范读或放专业人员录制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在缓慢、低沉的语调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进而感受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讲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通过反复诵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诗句,让学生感受到杜甫博大的胸怀,体会到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的立体形象。中国诗词又常常是与绘画相统一的。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学习古诗词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其中的绘画美。

二、审美接受能力的培养

审美接受能力是指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分析、批评能力。如果说对古诗词的看、读、听只是审美的感性阶段,那么鉴别、分析、批评的能力则是审美的理性阶段,要想从古诗词中获得美的享受,就必须具备这种能力。诗词是诗人感情勃发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物境、人世间的情境及诗人的心境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意境美。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细细品味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意义,从而达到接受美的目的。




三、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审美创造能力是指按美的规律创造出美的事物的能力。感知美、鉴赏美都是为了能够再创造美,如果一个学生具备了审美创造能力,那么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情感的迸发。强烈的情感认同感能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作家的思想感情都在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但诗词比起其他文学体裁来,诗人的情感体验更显强烈。在鉴赏诗歌本身的同时,让学生随着诗人波澜起伏的感情而培养自身的情感迸发。这样,就会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学生主体意识的显现是审美创造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是任何创造的源泉,对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最直接的就是想象力的创造培养。文学艺术形象都是以语言作为中介来形成人们的最初审美印象的,在形成印象的同时,留有一定的空白,让学生通过想象力去填补、去充实所形成的艺术印象。而在诗词的体验中,留给人们想象的空间最大。这主要是因为诗人在创作诗词时,只有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联想,才能突破时间、空间、物我之间的界限,将自己的心灵感受和丰富情感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来。其次,诗词的语言大多含蓄隽永、意味深长,创造出的各种物我之间的意境,往往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在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拓展想象空间,充分启动再创造能力,去感受作品中诗人的情怀和审美意象,再以此为契机开启学生的创造源泉,并逐步把它培养成一种能力。

3.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诗词语言最突出的特点是精练、准确、简洁、生动。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形容词当动词用,意即“吹绿了”。如果用“到”、“过”等字,只能从风的本身流动着想,依然看不见春风吹来后的景色,而这个“绿”字能写出春风拂过后,千里江岸一派新绿的无限生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领会这些词的妙处,用以增强自己的语言表现力,并加以模仿、创新,运用到作文中。

4.培养学生积极的思辩能力。诗词在布局结构上富有跳跃性,诗人写诗常常遵循情感的逻辑,由某一方面跳跃到另一方面,中间并不存在关联词和过渡句,整首诗词的搭建是借助感情的纽带与想象的翅膀。在学习诗词时,必须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辩,及时跟上诗人笔下时空、物体的变化,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引导学生用自身了解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理性、独立的思辩能力,进而形成创造能力。

当然,将审美能力划分成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接受能力、审美创造能力这三个阶段,只是相对而言的,这三个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截然分开,而往往是相互交叉进行的。在教学中还应有意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以及演讲的能力。结合教材和配套幻灯片进行演讲,对于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及口头表达能力有很大帮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5d8f1047f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