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芣苢》师用学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东 平 高 级 中 学 高 一年 级 学 案 班级: 姓名: 科目: 语文 课题《芣苢》 编号:11 课型: 新授 使用时间:2020.09 编制人:栗心军 任务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 2.诵读诗歌,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3.概括诗歌的主旨,积累《诗经》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学习任务一:积累与梳理 一、文化常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 2.《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1)体例 风:土风、民谣。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十五国风”。 雅:宫廷乐歌。西周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小雅,“二雅”。 颂:祭祀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2)表现手法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叙事。 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打比方。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起兴、发端。 二、技巧点拨 如何读懂《诗经》的作品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要想真正读懂《诗经》中的作品,既要对其艺术特色有准确的把握,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1.艺术特色 ①内容丰富,语言形象生动 ②以四言句式为主,间或杂言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 ③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即铺陈、打比方、兴起。 ⑤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诗经》作品大多能够反应当时真实的社会面貌。 2.方法指导 第一步,读懂题目; 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平时积累的知识); 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然后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挖掘诗歌的内涵,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芣苢..(fú yǐ) 掇.(duō) 捋.(luō) 袺.(jié) 襭.(xié)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2.自由朗读,感悟情感 学习任务二:阅读与感悟 ▶微任务一 感受“韵律美” (一)这首诗歌的韵律美是如何体现的? ①通过大量的重章叠句和回环往复,产生了明快的音乐感。 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在不断重叠中,与手掌的协作,从“拾”变成了大把大把的“捋”。 采摘结束时的丰收图,飞快地采摘,让她们不得不一手拉起衣襟,一手把捋下的车前子放进去。但这样仍然不够,最后,她们还要把已经沉甸甸像个大包袱似的衣襟塞进腰带里。 整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热烈、紧张、繁复,充满欢欣的劳动图景。 ▶微任务三 感受“艺术美”和“情感美” (一)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 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②运用了双声叠韵之手法。 全诗总共变换了六个字,在声韵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特点。第一句中的“采”(cǎi)和第二句中的“有”(yǒu)由于古代语音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但第三句中的“掇”(duō),第四句中的“捋”(luō),第五句中的“袺”(jié),第六句中的“襭”(xié),至今仍然具有双声和叠韵的特点,这使得其节奏舒卷徐缓,也在内容中形成了动作的进程和情感的变化循序渐进之效,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以及情感体验上都耐人寻味。 ▶微任务二 感受“画面美” (一)解释下面的词语,并解释整首诗歌的意思。 ①采采:茂盛的样子。 ②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③有:取得,获得。 ④掇: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⑤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⑥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译文: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得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二)这首诗歌描写了几个画面? 采摘前的喜悦图,一想到如此茂盛的芣苢,即将“采而有之”,不由得心情欢悦,动作轻快,情绪高昂; 采摘时的竞技图,慢慢摘取的动作就变成了飞快的拾取,紧接着由手指的动作变成了手指 艺术特色:①运用赋的手法,铺陈造势,重章叠句;②四言句式,节奏感强;③动词细腻且富于变化。 情感:表达了对劳动的赞美。 (二)《芣苢》运用了赋的手法,除改换了六个动词外,其他字词和句子全部相同。这样处理诗歌是否太单调了?是否影响了主题的表达?袁枚曾经说:“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你同意袁枚的观点吗? 观点一:不赞成。《芣苢》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这种至为简单的歌谣,韵律婉转,节奏明快,富有民歌情味。 观点二:赞成。《芣苢》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唱,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这种至为简单的歌谣,难免显得简单重复,缺少诗歌应有的韵味,不值得后人效法。 巩固提升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一诗出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2)《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3)《芣苢》一诗中,“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 叙写。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问题:分析概括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 艺术特色:①用词丰富,富于变化。②四言为主,间或杂言,错落有致。 情感:写青年男女幽会,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歌颂与追求。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问题:分析概括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 2. 明确 艺术特色:①四言句式、重章叠句,更富有韵律感。②用词富于变化,名词、动词多样性。 情感: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6072c49d3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