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中华戏剧之源——《东海黄公》

时间:2022-09-01 01:13:2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华戏剧之源——《东海黄公》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角抵戏 《东海黄公》



说到戏剧的起源,我们还是不得不说到《东海黄公》而要说这《东海黄公》,咱还得从“百戏”说起„„

汉代出现了“百戏”,又称散乐。这是相对于宫廷阳春白雪——“雅乐”而言的。实际上,这“百戏”,是个很笼统的概念,是汉代民间歌舞、杂技、武术、魔术的总称。汉武帝的时代,乐府兴盛,采集巷陌歌谣,推动乐舞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又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各民族的艺术汇合。于是,百戏演出盛况空前,大规模的百戏集演活动悄悄走进了宫廷的高墙。

百戏技巧性强,出神入化,令人颠倒。正如《汉武故事》所说:“并四夷之乐,杂以幼童,有若鬼神。”相传,有这样一个关于“弄






丸”的小故事:楚庄王的军队包围了宋的都城,得到勇士熊宜僚。熊氏精于弄丸,便在军前表演丸技,他手中有九枚垂丸,“常八个在空中,一个在手”。宋军纷纷前往观看,军心涣散,遂大败。陕西绥德县东汉画像石表现的弄丸人双手各持一丸,空中抛有十丸,比历史记载的熊氏弄九丸还多三丸,可见东汉时期“百戏”技艺之精湛。

在百戏集演之中,有一种运用技艺的戏剧化的表演,这就是角抵戏。“角抵”原意是两个人角力以强弱定胜负的技艺表演,后来为世人所知的相扑、摔跤都渊源于此。“角抵”这个名称还是很有来头的,南北朝时期,梁朝大臣任昉编著的《述异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上古时曾经有个与黄帝为敌的人,叫蚩尤,头上长有角,在与黄帝的战争中,他用头顶的角去抵人,使得对方无法靠近。这场遥远的战斗以轩辕黄帝的胜利告终,蚩尤被应龙所杀,蚩尤所辖的九黎部落也成为黄帝的臣属。据说这个部落非常擅长冶金铸造,后来黄帝派蚩尤的部落专职铸造兵器,因此增强了战斗力的黄帝军队从此威震四方。九黎部落融入华夏民族,所以才有了“黎民百姓”的说法。因着这般的功绩,蚩尤虽死,却称为后人心中神一般的存在,被尊称为“兵主”,主管天下战事,成了中华民族的“战神”。秦始皇以后的历代帝王,都曾经多次为蚩尤造祠祭祀,尤其是起兵征战之际,更是一定要祭祀这位上古兵神。比如坊间就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前,就进行了这项仪式,他最后成为汉朝的开国之君,而刘邦也知恩图报,建立汉朝后更不忘在长安城里为蚩尤建祠。

因着“角抵”有着很好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所以当时的艺人力图






用角抵的技艺去表现生活故事,这样就逐渐产生了最初的角抵戏。

而《东海黄公》则是角抵戏中流传下来的一个曲目,取材于民间的故事据《西京杂记》记载:东海有个人,人称黄公,年轻时候练过法术,能够抵御和制伏蛇、虎。他经常佩带赤金刀,用红绸子束发,法术无比高强,可兴云起雾。但是到了老年,气力衰疲,加上饮酒过度,法术就慢慢消褪了。秦朝末年,东海出现白虎,自负的黄公仍想拿赤金刀去镇服它,终战败,反被白虎咬死了。

关中一带的民众根据这个故事编成节目,以“百戏”的形式来表演。后来汉朝皇帝把它采入宫廷,作为角抵戏的一个节目。东汉张衡的《西京赋》描写它演出时的情况是:“东海黄公,赤刀粤祝,冀白虎,卒不能救,挟邪作蛊,于是不售。

《东海黄公》表现人虎搏斗,但它不像一般的角抵戏那样,由两个演员上场竞技,以强弱决定输赢,而是根据特定的人物故事演出的一段情节。戏里人物的造型、冲突的情境、胜负的结局都是预先规定好的,其间还有举刀祝祷、人虎相搏等舞蹈化的动作。它第一个突破古代倡优即兴随意的逗乐与讽刺,把戏曲表演的几种因素初步融合起来,为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有戏剧史家把《东海黄公》视为中国戏曲的雏型,把百戏集演视为孕育中国戏曲的摇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60d4803cc175527072208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