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应该教什么?》读书感想 本文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在北大深圳研究院做的一篇演讲,文章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地着重讲述了大学教育要教人怎么读书、怎么思考这一命题,引人深思。 首先,作者从中国现状出发,明确指出“中国人不太爱读书”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并拿日本人在地铁里读书做对比:日本的地铁里,所有等车的人都拿着书看,车来了以后,上车的上车,下车的下车,很拥挤,相互把位置调整调整,从兜里拿出书报继续看,一个车厢里百分之八十的人在读书,站台上百分之八十的人在读书。更令人失望的是,全国上下,包括我们名牌学校的学生,我看不到他们热爱读书。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呢?第一:我们的中等教育挫伤了大家读书的兴趣,我们学的东西太狭窄了,学生没有选择的自由,只有被动地去重复,去记忆;第二:我们的大学教育专业化太早,大家学的东西狭窄、单调,同学没有较多的选择余地;第三:我们的社会氛围太功利,不重视主体自身的乐趣,不重视开发主体阅读的兴趣。但博览群书又是十分重要的:早期不开发,日后你喜欢的读书范围一定是狭小的;如果一个人读书的兴趣太窄了,写的书没人愿意看,尤其是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必然是非常不利的。 随后作者讲述了我们应该怎样去读书:读书是要记读书笔记的,记给自己看,可以记得极为简短,作为一个索引;读完书以后要和人交流,这样能帮助你记住书里面的东西,给别人讲会不知不觉加进你的思考,有助于将书中的内容跟你的思想融合;读书最大的收获是开发心智和思想,读书能正确理解更好,有一点误读也不要紧,重要的是受读书启发产生一些新的念头。 最后,作者讲述了我们应该怎样学会思考:要从解释你身边的生活开始,要从日常生活中去学习思考,要学会解释你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疑团。你要对你周边的日常生活有好奇心,要问为什么。还可以通过记笔记来思考,要深入去想一些事,一些小事,然后记笔记,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是非常珍贵的,这里的笔记指的是生活笔记,我们要记两本笔记,一本是读书笔记,一本是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思考所做的笔记。这两个东西是相互对照、相互促进的。 郑也夫教授的讲述深刻而不晦涩,针砭时弊而不咄咄逼人。本篇文章他从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出发,明确指出大学教育应当教人怎么读书、怎么思考。当下,不爱读书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读书状况更是令人不甚满意,个中原因自不必多言。而读书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其重要性作者也在文中一一阐述。在关于如何读书和如何学会思考这两个方面的讲述中,作者都强调了同一个方法——做笔记,读书做的是读书笔记,而学会思考则要做生活笔记,二者相互对照、相互促进,从而对生活和学术都能有更深刻的理解。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反思自己,是否爱读书、会读书、会思考,从自我做起,争当新时代好青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bc42a5615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