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时间:2022-08-20 00:04: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关系概述

(一)课程与教学关系研究的主要观点 1.分离说

这种观点认为:课程是内容,教学是过程 2.关联说

1连接说 课程与教学是两种系统连结在一起的关系。课程是课程开发课程是课程开发系统的输出结果,同时又是教学系统的输入成分-------------输入课程然后进行教学。 2)过程交叉说①教学是课程系统的实施过程②教学是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 ③教学设计是课程开发的微观层次。---进行每一课都是要进行教学设计的 3)包容说 一种是说课程包括教学或“大课程论说”,另一种为教学包括课程,或“大教学论说”

4)目的---手段说 认为课程是目的,教学是手段。也有人认为课程,教学都是手段,但课程为主而教学为辅,教学是因为有课程才产生的。 3.整体说

所谓整体说,是指课程与教学实属一件事,高度连接,关联与融合,具有不可分割性。这种整体说又有两个层次的表现:一为“循环整体说”,二为“有机整体说”?

(二)课程与教学分离的原因分析 1.客观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

2.教育体制的形成及教育实践的客观要求 3.学术研究的传统习惯

4.认识上的二元分离是根本原因? (三)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理解 1.课程与教学是内连性整体事件

杜威的“课程与教学”观,韦迪的新术语“课程教学”“课程作为教学事件”与“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2.“课程与教学”的存在态式表现“课程与教学”虽是指同一事物,但却有不同的态式表现,即表现为“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课程是静的,教学是动的。

二。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关系

(一)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统一于课程与教学实践。

(二)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是并行于教育学体系内的两门下位学科 (三)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互为存在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涵义

课程与教学论就是研究课程与教学现象

探讨课程与教学问题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价值及其艺术一门学科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 (一)积极的态度

就是要有积极的心态,好思维:即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与研究要有正确的认识与积极的情感体验。 心态好学业成不成也成,心态坏学业败不败也败,成败在于你。树立习课程与教学论是有用的,掌握教法的是美好的。职业价值观。


1.把学习作为生命的过程,用积极的态度对待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是生命灿烂,激情飞扬。 2.要有美好的向往,远大的理想。

3.面对苦难要乐观,能够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 (二)务实的作风

就是要有踏踏实实的学习作风。

首先,全身投入,努力做好一切。海纳百川的气度;空杯心态;

其次,必须坚持常规的学习方法,从基本的做起,切忌好高骛远。就是要善于总结与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如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基本原理和价值观念;专业技能。

再次,必须完成的作业。分组学习,交三次作业,一次见习,并交读书笔记。 (三)勤奋的精神与方法

即我们要有勤奋的学习方法,做到勤读、勤观察、勤写多积累、勤思、勤用。 勤读:包括眼读与口读,,大多同学重眼读轻口读。应读的专业名著: 《课程理论》,施良方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教学原理》[]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Ralph W.Tyler著,罗康 张阅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大教学论》,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教学的革命》[]梅里尔·哈明著,罗德荣译,宇航出版社,2002 应读的专业杂志: 《人民教育教育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基础教育《中国教育报》《教师报》等

如何读:借书或买书,写读书笔记与读后感悟,每人不少于1000*15=15000字,第18周交回检查,并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总成绩。 (四)美好的收获

1.学业要达标,成绩要优秀。为成为明日幸福的小学教师打好坚实基础。今天的学习、观察、思考是为明天成材、创新理论做积累。

2全程要潇洒,堂堂要欢快。树立课堂不仅是学习获得知识的场所,更是一种生存的过程,一种生命的过程。要是自我生存的具有尊严,生命过的有意义,就应该美好;就因该谈笑风生,快乐无极。 问题与思考

1.简述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2.简要回答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3.试述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 4.解读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主要观点。 5.分析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bcb1670f242336c1eb95e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