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是记载从黄帝到明代历史的书,共计有3,259卷。其中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史记》共有130卷,由西汉司马迁编撰。他根据《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史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本书记述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构成,司马迁继承和创造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使它们结合成彼此补充、相互依存的整体,成为中国史书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本纪12篇,记载自五帝至汉武帝的帝王世系和重大事件;表10卷,分为世表、年表、月表,记载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与主要事迹;书8卷,为礼、乐、律、历、天官、河渠、封禅、平准,记述有关礼乐制度、天文历法、山川地理、社会经济等内容;世家30卷,记载诸侯、封国、丞相、功臣,以及如孔丘、陈涉等文化和农民领袖的历史与事迹;列传70卷,记述历史上各阶层人物、少数民族及邻国的历史。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述作者的家世和事迹、本书的写作意旨和史观。本书所创纪传体例为历代史学家所遵循效法,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的史观,为历代史学家所推崇。《史记》文字优美,记述生动,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汉书》共有100卷,由东汉班固编撰。记事始于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记载了西汉一朝230年的历史。这书包括纪12卷、表8卷、志10卷、列传70卷。《汉书》继承了《史记》的体例而稍有改变,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增加了《刑法》、《五行》、《地理》、《艺文》等“志”,《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等“表”,《惠帝纪》、《纪骞传》、《西域传》等“纪”、“传”,《匈奴传》也比《史记》增加五分之三。《汉书》中有关汉初至武帝中叶史事,多沿用《史记》,但有所增删,因此内容大有扩充。班固去世时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完成,和帝便下诏令让其妹班昭和马续补写。《汉书》开创了以纪传体撰写断代史的模式,确立了以后撰修王朝史的规模和格局,影响深远。后人为《汉书》作注,因为篇幅太长,故有些篇章分为子篇,使今存的《汉书》达到120篇。 《后汉书》共有120卷,由南朝的范晔编撰。他以《东观汉记》为主要依据,参考华峤的《后汉书》等众家之书,删繁补缺,自订体例,撰成纪10篇、传80篇。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范晔因牵涉谋立彭城王刘义康为帝案而被杀。《后汉书》志稿尚未完成。南朝梁刘昭把西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八志(律历、礼仪、祭祀、天文、五行、郡国、百官、舆服)分为30篇,补入《后汉书》,以补《后汉书》无志的缺陷。范书整理有序,博采众家,因而内容详尽、史有所据;又于每篇之末,《论》后又附以《赞》,因而详论独到,分析公允,获得后世学者好评。 《三国志》共有65卷,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其中《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用三志来分述三国史事。《三国志》由西晋陈寿(公元233—297年)所撰。陈寿,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早年治《尚书》、《三传》,精于《史记》、《汉书》。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后,陈寿开始撰写《三国志》,用了十年时间写成。《三国志》记事始于东汉灵帝光和末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灭吴(公元280年)。由于本书内容起自东汉末年,故与《后汉书》稍有重叠。体例上以魏国君主为帝纪,以《魏志》诸纪为全书纲目,而称蜀、吴二国君主的传为“传”。全书总揽三国鼎立形成、和战关系,以及魏灭蜀、晋代魏、晋灭吴等全域历史,表述清晰,但当中有些记载却过于简略,甚至缺漏。本书虽为纪传体,但只有纪、传,而无表、志,也是其不足之处。后人对陈寿的史才仍给予较高评价,因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为“前四史”。 *《东观汉记》:所谓“东观”,是东汉宫中藏书和史官著述的地方。《东观汉记》记载东汉光武帝至灵帝一段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此书前后经过163年和几代人的修撰才成书。唐代以前,《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唐代时,范晔的《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并与《史记》、《汉书》合称三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bf48d71f5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