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时间:2023-02-10 19:02: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网上作业题目:试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论文撰写要求

1应围绕论文的主题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或引用个人研究成果,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实践,得出相关结论,并将这一研究过程和结论以文字、图表等方式组织到论文之中,形成完整的论文内容。

2、论文内容应做到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叙述流畅、结构严谨,理论联系实际。 3、论文字数要求:1000-2000字左右,如果少于1000字,要酌情扣分。 4、格式与规范:应包括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等要素,文面符合表述规范。论文一律采用4号宋体。

5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字,使用宋体二号字。题目正下方为作者及年级、专业、学号,使用黑体小三号字。正文使用宋体小四号字,单倍行距打印。如:

试述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马明(2009级,教育管理专业,2009009

网络有双重性,……………………………………………………



文中各级标题顺序如下: 第一级:一、二、三、 第二级:()()() .…… 第三级:1.2.3.…… 第四级:(1)(2)(3)……

第一级数码后用顿号 ,第三级数码后用圆点,第二和第四级数码后不加任何符号。

准确地标注参考文献,具体格式如下:

1、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2、期刊文章[J]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报纸文章[N]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4、电子文献[EB/OL]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EB/OL].电子文献的出处戴可获得地址,发表日期/引用日

5、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Z]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例如:

[1]金丕焕.医用统计方法[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

[2]陆培廉,顾学萁,杨士兴,等.我国防制矽肺工作的经验[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9824(2):117.




试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摘要:

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曾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与内涵,从不同角度进行过多方面的阐述与探索。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来定义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关键词:智力、情绪、反应、人际关系、年龄特征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依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可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归纳为:



一、健康的智力

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认知能力的综合智力发育正常与否是衡量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小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如果一个小学生的智力明显低于同龄人的水平,则属于智力发育不正常,一般认为智商在90——110之间为中等,在110——120之间为偏上,在120——130以上者为天才。相反,当智商80——90之间为偏下,80以下为弱智。通常我们会把智商在90以上者都看成是正常。在学习及日常生活中,小学生表现得聪颖,敏捷,富有想象力等。衡量小学生的智力和认知能力,关键在于看其能否正常发挥出效能。主要标准为: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对新问题,新事物有兴趣和探索精神,表现出能动性;智力各因素在活动中能够有机结合,积极协调,正常地发挥作用。 二、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力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当有了喜事时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当然,情绪健康的内容主要有: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使自身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情绪反应适度,有适当的引发原因,反应强度与引发情境相符合;能有效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质,量,度,使其能在适当时间、场合恰如其分地表达,既能克制约束,又能适度宣泄,不过分压抑。

三、适应的反应

人的行为反应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反应敏捷,有的反应迟缓。但是,这种差异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正常了。反应敏捷并非反应过敏,反应迟缓并不等于无反应。对事物的反应强度应视事物的作用的大小而定。反应异常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ca2b55a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