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二)过程与方法: 赏画、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感悟诗歌与绘画、音乐相通的艺术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要求学生掌握 “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3、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把握诗人的情感归宿。 教学方法 1、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意蕴、风格及写作技巧。 2、知人论世。 3、自主合作探究 一、 导入:(创设情境)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画,在欣赏的同时,希望大家给每幅画配上一句诗。 欣赏图片: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刚才这些画大家都想到了合适的诗句来做解说,真好。不过我想,画的创作者,本来就根据诗句来创作这些写意画的,也就是说,这些诗歌本身就极具有画面感,极有意境,所谓“诗中有画”,诗歌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可能也是因此而来。甚至于写意画也只能道出诗歌意味中的一二,不能尽显,而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诗歌,才能深味其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恰恰是这样一首“诗中有画”而又耐人深味的杰作。 二、整体感知 (一)分析诗题。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歌朗读。总体感知诗歌内容。<学生活动一> 1、朗读指导,教师范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用叙述口吻读深远清幽之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用欢乐明快语调读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用欢乐轻快语调读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用肯定语气缓缓读出喜爱宁静之情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学生齐读。读出声,读成韵。 三、感受诗歌中的画意美。 (一)明晰诗意: (让学生口述这首诗歌,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首诗歌内容)<学生活动二> 王维的诗被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请同学复述诗歌内容,给三分钟时间准备。 教师提示:发挥想象,联想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可参考的复述: 首联: “山中空蒙人迹罕到,一场雨刚下过不久。秋天的傍晚,山中的景致美不胜收。”紧扣题意,描绘出秋天雨后山村傍晚的大背景,给人一种深远、幽静、清新之感。 颔联: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 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原来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那出发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划破了月下荷塘的宁静。欢乐明快的心绪油然而生。 尾联:春天的花儿谢尽了,我却很任情而适意,如此美好的地方啊,我真要留在这里居住下来。巧妙表达了自己对山中秋色的喜爱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 (二)具体赏析画意美 <学生活动三> 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1、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诗最富有画意的一联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先请大家欣赏写意画 (赏析:突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现出来的自然美)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诗句中蕴含了几组对比:动静、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2、欣赏这首诗的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可先请大家欣赏写意画 (赏析:突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表现出来的人情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28484eea8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