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景明

时间:2022-04-11 14:23:2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何景明





其人墓

何景明(公元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今属河南)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在文学上,与李梦阳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起了一定作用;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墓地在今信阳师范学院大复山。

何景明性耿介,鄙荣利,对当时政治黑暗不满。在《玄明宫行》等诗中讽刺了皇室的奢欲和刘瑾的用权;在《盘江行》等诗中揭露了官军屠掠人民的罪行;在《兴隆祀丁曲》、 《罗女曲》、 《平坝城南村》、《偏桥行》等诗中,描绘了他行经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情风物。这些诗都具有一定的人民性。

何景明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在七子中,他的地位仅次于李梦阳,天下语诗文,必并称何、李”(《明史·何景明传》)。他也主张文宗秦、汉,古诗宗汉、魏,近体诗宗盛唐。他在《述归赋》中披露自己的文学思想是于古人之文,务得其宏伟之观,超旷之趣不坠古人之余烈。这在打击明代前期盛行的台阁体诗文及八股文上,有一定积极作用。正德年间,他这种主张产生颇大影响,四方学士感愿知先生,车马填门巷(《何大复先生年谱》)。但他的复古主张单纯从形式上着眼,并未注重继承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使文学创作走上错误倾向。因此,他的大多数作品思想平庸,艺术上缺乏特色。著有《大复集》38卷。

何景明(1483-1521),信阳人,文学家。字仲默,号白坡,一号大复山人。父号梅溪,封征仕郎、中书舍人。兄弟4人,景明居小。8岁通诗和古文,有神童称。弘治十一年(1498年),应乡试中举,年仅15岁。后到京城求学,以年幼才高名满京都,皇族人急相迎致一见,所至聚观若堵。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在京与名满天下的文人李梦阳、文冠山河的边贡等交游文坛,攻古文辞。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共同向统治文坛的台阁体文学发难,


发动文学拟古运动,使京城内外为之倾倒,称弘治十才子。又与李梦阳、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合称为复古派的前七子,天下推举景明、梦阳、祯卿、边贡为四大家。李梦阳称赞何景明是时少年谁最文?太常边丞何舍人。景明居官立身能主持正义,宁折不阿。正德初年,宦官刘瑾窃权乱政,朝中大臣敢怒而不敢言。景明毅然上书礼部尚书许进,劝其申张正义,抑制刘瑾弄权,语言极其激烈。事为刘所闻,对何百般忌恨,伺机报复。景明弃官加乡,虽被追削官职,但不屈服。正德六年(1511年)刘瑾败死,经大学士李东阳提议恢复何景明的中书舍人,何上任后依志操耿介。李梦阳入狱,众臣不敢秉公直言,独景明上书吏部尚书杨一清,救出梦阳。正德年间朝政腐败日重,皇帝收宦官为义子,养佛僧于内廷,不理朝政。景明上疏指责义子不当蓄,边军不当留,番僧不当宠,宦官不当任,言词激烈,看到奏疏的人无不为之缩舌。不久,进吏部员外郎。保景明名起东山后,达官贵人争以结交为荣,皇帝的义子宦官钱宁,送一古画求他题词,景明说:此名笔,毋污人手。留多年,终不给写一字。何景明一生重视人才的培养,在他任陕西提学副使时,教学生专攻经术世务,选择优秀生到正学书院学习,亲自讲解经学。嘉靖初,忽然呕血,辞职回乡,到家6天后病故,时年39岁。

何景明一生尚节义,鄙荣利。与李梦阳并称有国士风,终身勤奋,留下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当时集成26卷,后人续集分类至69卷。另有《大复集》38卷,《乡射礼直节本》、《雍大记》30卷,《学约》、《大复论》等3卷,《校汉魏诗》14卷,编定王右丞诗集5卷。

何景明为官清廉,作为皇帝的钦差大臣,出使滇南归来,不取地方官吏贡献一金一物。就任陕西还里时,《明史》也明确记载:"官囊不满三十金。"这在"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社会的官场中,的确是难能可贵。他立身能主持正义,宁折不阿。宦官刘瑾窃权乱政,朝中大臣敢怒不敢言,何景明毅然上书给吏部尚书许进,劝其申张正义,抑制刘瑾弄权,语极激烈。刘瑾得知后趁机打击报复,革职上告诸官。何景明弃官回乡,虽被追削官职,仍不屈服。正德六年(1311)刘瑾败死,何景明复官上任后,依然"志操耿介"。当文坛盟友李梦阳受迫害关江西牢狱时,众臣不敢秉公直言,惟何景明冒险上书吏部,救出李梦阳。正德年间朝政腐败日重,皇帝收宦官为义子,养佛僧于内廷,不理朝政。何景明上疏指责:"义子不当蓄;边军不当留;番僧不当宠;宦官不当任。"在进职吏部员外郎时,大宦官钱宁拿一古画想请何景明题字,何景明说"毋污人手",空留多年,终不给写一字。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信阳,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了380首歌颂家乡的山水诗,反映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明史》记载:"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梦阳并有国士风"

何景明谦恭好学,从不以才凌人。19岁中进士后,在京与李梦阳等人合力倡导改革文风,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相号召,反对台阁体,天下文士翕然从风,遂成为明代文坛"前七子"(其他6人:李梦阳、徐桢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四大家"(其他三人:李梦阳、徐桢卿、边贡)的首领,并成为"后七子"的开山人物。传世著作有《大复集》38卷,《雍大记》30卷,《大复集》二卷,《何景明诗集》26卷及《何子杂言》、《学约》等十多种。在明代诗歌集的《明诗别裁》中就选了何氏


48首,为全集之冠。400多年来,《大复集》翻刻版本就有二十多种。河南巡抚蔡汝楠曾为他在汝南天中山下立祠并亲撰碑文。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何景明、李白、杜甫、高适、李梦阳而立。何景明著作多收入《四库全书》,而《四库全书》又被翻译成许多外国文字,因而,何景明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

何景明墓位于信阳市西北3公里的金牛山管理区飨堂村,这里面向贤首山,背依连绵的山岭,傍依涓涓的河,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墓前原有何大复先生祠(即何家飨堂),大门墙上书有"世科"二字,后堂供奉何氏历代祖宗。祠外道左有神道碑,墓在祠后,墓前设有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青石透雕牌坊,横额书"天赐灵原"四字。墓前御祭有神道石刻仪仗,计有文吏、武士、狮子、马、猪、羊各一对。祠与飨堂,早年毁于战火。碑与牌坊等在十年浩劫中被列为"四旧",遭到砸毁。现在墓地仅留圆形墓冢,高2米、周长约15米。冢上及周围有松柏、翠竹及石雕残块。



通往何景明墓的小路



何景明墓全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3590e69011ca300a6c39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