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红----《浙江名师课堂》观摩课随笔

时间:2022-04-08 03:37:2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家引领,名师示范

《浙江名师课堂》观摩研讨会随笔

刘正红

年月8日,温州市数学会在龙湾区“海城中学”举办了初中数学“浙江名师课堂”研讨会,我有幸参加了在海城中学举办的浙派名师经典课堂观摩,我非常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花了天的时间,收获颇丰,有以下心得和大家分享。

月日上午,我听了浙江省瑞安市海城中学高晓媚老师的《几何图形》乐清虹桥实验学校陈谱锦老师的《矩形中的折叠问题》,以及教育专家张晋红老师的精彩点评两位老师的两堂课,给我带来了快乐的共同感受。

月日下午,我们又听了金奕老师的《勾股定理的应用》李馨老师的《变阵——图形的变换》、卜春兰老师的《巧用图妙解题——特殊三角形有关线段的计算》以及专家徐丹阳的精彩点评。也让我忘记了疲劳与困顿。

月日,我又一鼓作气,听了郑瑄的《黄金分割》、王清的《用字母表示数》胡志奎的《三角形的复习课》、胡赵云的《探索勾股定理》 “课堂是学生快乐与智慧的发源地,也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这是我在这次浙派名师初中数学经典课堂观摩活动中最大的感慨。

在这次的“名师课堂”观摩活动中,许多老师都是来自外地,但是在课堂中却做到了让学生乐学,能够有所收获,一个美好、和谐的课堂才会得以构建,数学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享受快乐的场所,教师也才能在其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呢?我们的各位名师为我们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一、关注课堂的情感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我们在课堂中应创设体现民主、自由,充满关爱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情愉悦,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会被压抑,学生才能以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教师应该将自己的愉悦情绪和热情鼓励毫不吝啬地传给学生,尽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在郑瑄老师和王清老师的课堂中尤其体现了这一点。 二、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展示师生才华的平台,教师应充分给学生提供探索和创新的机会。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远比获取一种数学结果更为重要,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任务不应该是"授予",而是"引导",提倡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给学生思考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勇于争论,善于思辨,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和发展,学生才能从课堂中真正体会数学魅力和活力。

三、要关注学生的数学体验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基于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我认为数学学习不应是一个简单的个体受动的过程,更是一个主体对自己感兴趣的且是现实性主题的探索与发现过程。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不仅爱老师,爱同学,爱数学活动,更爱数学身。这样学生就会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


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数学是丰富多彩、生气勃勃、光彩照人的。它绝对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计算、公式、法则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名师的课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引领,“课堂是学生快乐与智慧的发源地,课堂是老师生命价值所在。这种境界不是一两天能够达到的,需要我们不断日积月累,不断提高我们的“课感”更需要我们用“思考和行动”来落实,用“实践和反思”来提升。

、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

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经历学习

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要根据学习课程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规律,指导并引导学生高效地获取相关知识和能力。这就是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上,并根据学生、教材的特点加以引导。如充分利用新、旧知识(以前什么地方学过用字母表示)的交叉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情)出发呈现问题,进行诱思。教学中不仅要增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更为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进行主体性研究学习活动,即让学生在学习参与中,在能动的实践活动中,自己探索并逐渐完善认知结构。整个过程充分尊重和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即把学生带到“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建构、完善认知结构。

、人文关爱溢满课堂

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成功的肯定,对学生错误时的鼓励,对学生不能完成目标时“举左手”的循循善诱,在引导学生学习探索中的富有挑战性的语言,如“小小发现家”“小小鉴别家”“小小设计家”等,让学生非常感到亲切,并一次次地尝试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心理不再有因错误而焦虑,心理自由得到最大潜能的发挥。最后教师的名言导航对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借助字母表示的公式悄无声息地渗入学生的心灵,教师处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地在课堂上得以实施。

、“从学生中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的确,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作为独立认识和实践的人,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具有主观能动性。这种潜能的存在使得学生的独立探究学习活动成为可能和需要。

“从学生中来”具体体现在二个方面:第一,数学学习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材料必须是学生身边熟悉的,学生感兴趣的,且有意义的;第二,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如果把这种理念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就是要努力体现“学生路线”: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从学生中来,强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等“再创造”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到学生中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努力做到学以致用,返朴归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多重交互,共同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5245bf693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