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小学数学专题简报 教导处 2012年9月26日 当今,很多老师都表示出对课程改革的关注,也提出了很多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的有意义的问题,比较集中的是与专题讨论相关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关于数学理解,一个很有意义的工作是让学生由“工具性理解”转为“关系性理解”。这两个概念对于“数学理解”进行了更细层次的区分。 现在我们很多学生会根据“规则”进行计算,能根据“范示”解决问题,但不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为什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问题解决。简而言之,我们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然”,还要注重让学生理解“其所以然”。这就是为什么新课程不再一味强调计算的快速准确,而同时重视“算理”的一个原因。 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新课程强调“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在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数学教育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应是与其数学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学习直接相联系的,也即在两者之间存在内存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某种外在的、牵强附会的、偶然的成分。 因此,我们无疑应当强调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在数学学习上的自信心,但是这绝不是指数学学习应当成为一种毫不费劲的“愉快学习”,我们应当努力增强学生对于数学学习过程中艰苦困难的承受能力,从而也就能够通过刻苦学习真切地体会到更高层次上的快乐。这也是中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 除此之外,老师们还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对待差异化的问题,关于学习兴趣,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培养学生内在的兴趣,即是与数学知识内容紧密联系的。虽然数学是一种人类的文化,有关研究数学的真善美的书籍和文章也不少,但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去欣赏数学的这类价值显得勉为其难。我个人认为,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的兴趣,教师要把数学从冰冷的美转变为“火热的思考”。 数学结论的呈现,往往是经过精心组织,从而条理清晰的,隐藏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因而是“冰冷的美丽”;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努力揭示这些过程,使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因而是“火热的思考”,从而真正地体验数学,从而喜欢数学,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兴趣是内在的、持久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5c6d70e767f5acfa0c7cd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