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卫风·氓》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诗经·卫风·氓》是苏教版必修四的新增篇目,放在“笔落惊风雨”的板块中,补齐了诗歌源头《诗经》的作品。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本单元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魅力。《氓》选自《诗经》中的“国风”,作品的题目是“氓”,其实本诗中真正的主人公不是“氓”。这样取题,应该是和《诗经》中的很多篇目一样,取正文的开头一字或一词作为题目。诗歌以“赋”为主,兼用比兴手法,女主人公通过回忆的方式向我们倾诉了婚姻的不幸。诗歌总共有六小节,情节上经历了相见、相恋、相送、相约、相思、相守、相离、被叛、见弃的变化过程,情感上也随着情节经历了倾心、喜悦、羞涩、期盼、不舍、失落、甜蜜、委屈、悔恨、怨愤、决绝的起伏变化。最后让我们看到一个纯真大胆、清醒勇敢、果断刚烈的独立的女性形象,一个自尊自重的可贵的女性形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我们既可以抓住文本内容的几个关键点(如对“氓”的称谓的变化的解读,如诗中三次“淇水”所带动的情节和情感的变化的理解)作为教学的内容,也可以在创作手法上,学习《诗经》独特的赋、比、兴手法。但是,《诗经》既为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已经具有了很多成熟诗歌的属性,那么就有必要感受《氓》在节奏、韵律方面的特征。同时和后世四言诗或者格律诗相比较,它又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诗歌的发生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语言文字的背后是深深的情感,情感的挖掘体会也应该成为我们的教学重点。汉代将《诗三百》奉为“经典”,称之为“诗经”,那么我们也有必要去追寻它的经教意义。贴着《诗经》的体式特点,把课文当作一首“诗”来教它的诗歌属性,也把它当作“经”来教它的教化作用和社会意义,教学内容的取舍以体式为依据。 【学情分析】 初中时,学生主要学习了《关雎》,略带《蒹葭》,对《诗经》是有初步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经验的。然而《诗经》毕竟距离我们有2500多年了,很多字词的意思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字词甚至已经不再使用,这样的诗歌语言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诗歌学习的经验,学生也很多都停留在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思想感情、体会炼字用词的巧妙的层面。在诗歌教学的现状中,我们也把朗诵作为诗歌学习的必由之路,但是学生很多都停留在感性的体会层面,缺乏通过声音真正抵达诗歌抒情目的地的有效的尝试。 【教学策略】 “因声求气”是清代桐城派散文大家刘大櫆、方苞等人提出的诗文创作的主张,通过反复的声音的体会去感受文气神韵,然后依着这种气韵去创作和修改诗文,反复诵读也可以成为后世感受诗歌在音韵方面属性的学习方法。有时我们讲解诗歌是理性作主导,其实诗歌不应教训人,诗歌应该是感动人的。《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通“咏”)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依照这个理论,我们就有了学习诗歌的很好的途径,一是用现代的读书法——诵读,二是用传统的读书法——歌咏。用学生较为熟悉的读书法诵读去感受《氓》在节奏、韵律方面的特点,可以感受到周朝乐官记录润色的整齐典雅和百姓发声歌唱的自然清新的特点。依着“国风”民歌的特点,采用传统读书法吟咏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女主人公的情境中,带着女主人公的情感来发声歌唱,在此指导学生声与情的配合有这样的原则,引用《礼记·乐记》的资料,让学生注意不同的情感用不同高低、缓急、刚柔、虚实的声音来歌唱。其实这样的歌唱我们不陌生,校园民谣就是以倾诉的方式来表达同窗情谊和校园情怀。这样的歌唱适合清唱,配以简单回环的旋律。人有歌唱的本能,人也有天生地对音乐的敏感。只要真正进入女主人公的内心,唱出来了,情感也就自然地表现出来了。为了帮助同学进入女主人公的内心,以小组活动,同学共同合作分析情感,在情感把握后,用合宜的旋律、音质、情绪歌唱就水到渠成了。教师也会在课堂上给她们介绍一种《诗经》吟诵(类似歌唱)的传统调“唐调”(唐文治先生传承的传统调)做示范。示范的目的不是束缚,而是为学生引进一种传统的读书调,然后延展到其他的诗歌作品的吟诵。有了这个环节的铺垫,最后环节以讨论的方式来探讨《诗经》的经义和社会意义,选择出示四家的观点,随机补充《诗经》中其他的弃妇形象(课前导学案印发《诗经·邶风·谷风》、汉乐府《上山采蘼芜》、卓文君的《白头吟》、张爱玲、鲁迅小说《伤逝》中的子君的话等内容,提供探讨理解的支架。我想以诵读法和吟诵法去感受诗歌文体独有的节奏韵律将会成为我诗歌教学一以贯之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用诵读法,感受《氓》所具有的节奏韵律方面的特点,也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歌特色的诗; 2、用歌唱法,深入女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女主人公的真情; 3、用讨论探究的方法,从三个角度(即历史观点、文学视角和现代眼光)来分析《氓》中女主人公身上所寄寓的经教和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获得2016年度全球顶级摄影大赛特等奖三幅作品,教师简单解析,提问:大家觉得这些作品获奖的共同理由是什么?(生命、自然、真纯)导入课题。 出示《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通“咏”)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1、《毛诗序》是给《诗经》写的序言,是研究诗歌的重要理论。这段话说的是诗歌的发生和表现形式,今天我们用读、唱的方式来学习这个作品。首先请大家齐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 2、诗歌是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节奏包含停顿和音调,停顿有长短,音调也有长短高低,请问这首诗歌的停顿和音调是怎样的?(每句四言、四言二顿。音调可以和平仄一起讲) 3、韵律有平仄、对偶、押韵,后期的格律诗歌讲究平仄协调、对偶工巧、押韵规律。这首诗在这三个方面有什么特点? ①平仄没有特别明显的上下相对,用了很多的平声,平声音的意义是雅正平和,所以诗歌感情是比较平的,因为这是一个女子在回忆诉说,她回忆诉说时的情境应该是容颜憔悴、神情落寞、语气平静地诉说,整首诗随着情节的推进,情感应该有起伏变化,但总体是比较平的。比较(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②对偶上也不像格律诗那么严格,它不讲究相对,反而重复很多句式结构相似的句子,(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于嗟鸠兮……)表现也是比较自然,有点想唱就唱的感觉。 ③有押韵,有的押韵了,有的没有押,每一小节也在换韵,显得规律又不拘泥。当然在《诗经》的时代四声来没有完全定下来,上古音和我们现在的音也有变化,但是我们通过诵读还是能够在余韵流响中感受到《诗经》韵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993d7a9cd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