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不是孔子的学生之一 孟子与孔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人,算得上是老乡,而且孔子身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孔子再传弟子子思的学生,那么孔子就是孟子的祖师爷了。这样特殊的渊源下,孟子自然对孔子是十分敬仰的,他曾经评价孔子是古今集大成者,是真正的大圣人,是古今先贤的楷模,对孔子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孟子把孔子看做是自己心目中的圣人的代表,是非常完美的古代先贤,孟子认为所有的圣贤都比不上孔子,孔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对孔子推崇备至。他曾经非常遗憾自己晚出生了几十年,无法亲自当面向孔子讨教学问,无法亲身领会孔子的智慧。于是孟子就效仿孔子周游历国,当然了他的声望比不上孔子,所以无法带着众多的弟子一起,但是他不辞辛苦,常常形单影只与各国的国君和大臣们辩论,极力推销儒家的学说思想,虽然最后跟孔子一样以失败告终,自己也闷闷不乐,郁郁而终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不过孟子的辛苦没有白费,他好学不倦,勤于思考,不仅继承了孔子的理论,而且通过自己的学习扩展和发扬了儒家的思想,使得儒家学说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提高了儒家思想的境界,将儒家学说带到了一个新高度,受到后人的尊敬。后世常以“孔孟”将他与孔子相提并论,而且被尊称为“亚圣”,仅次于孔子,在儒家学派里威望很高,他的著作《孟子》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纵观几千年的浩瀚如烟的的历史,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一直的深深影响着我们。两个人都是我国古代上伟大的思想家,以及哲学家。他们的言行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对于“仁”的看法,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意义。 孔子对于“仁”,正是以往关于“仁”的思想的总结和发展。首先他将“爱亲”作为是“仁”的源泉。但是,在另一方面又将“仁”定为“爱人”。孔子对于“仁”的伦理道德不仅仅指的是个人还指的是政治上的“仁”,尽管孔子对管仲在礼仪上的行为颇为不满,但是还是站在政治的立场对管仲进行批评。这就说明孔子早就从自身做起将个人意义上的“小仁”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的“大仁”。其次还追求“仁、智”统一的思想人格,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就是与“礼”统一的“仁”德,他认为作为一种完善的理想人格,除了“仁”还要具备“智”和“勇”。 而孟子“仁”的理论是以“仁义”为理论核心,并以仁政“得民心”作为道德作用论。他在继承孔子“贵仁”的基础上提出以“仁义”为主体的仁、义、礼、智四德统一的道德规范体系。其次,孟子还主张“施仁政于民”希望能够给人民切以实际的利益。从这一方面就体现了孟子注重人民的物质需求,相比于孔子,有一定的进步性。 《论语注疏》记载到:“雍,孔门弟子,仲弓名,姓冉。”,孔子弟子冉雍,与冉耕、冉求都是在孔门十哲之列,世人称之为“一门三贤”。 孔子弟子冉雍由于家庭是以游牧为生,加上父亲冉离是个品行不好的人,所以很是自卑。但是主张因材施教的孔子针对他的心理状况进行开导。于是孔子就鼓励他说:“用来犁地的牛生下小牛长着红色的毛、端正的角,就是不想把它作为祭祀山神的祭品。但是难道山神也会舍弃它吗?”在中国古代,供祭祀用的牲畜常用红色的牲畜,一般情况下不用耕牛,所以自然也不用犁地的牛产下的子。孔子这番言论的大致意思是,你的父亲虽然是个品行不好的人,但如果你自己很优秀,别人就不会在意你的出身地位低下而抛弃你。 根据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冉雍是孔子弟子里较早一批里边的。这样推算下来那么他成为宰相时也许还比较年轻。在当时仲弓得到季桓子的任命时,将自己要当宰相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并征求老师的意见。从这点就能看出好像仲弓是很开心的,比较乐意接受这个使命,而且有了长期为季氏家族服务的准备。 冉雍以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做官时,他“居敬行简”,冉雍主要主张“以德化民”。但是在季氏“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于是冉雍就辞去这一职,重新跟随孔子。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a22795667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