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ABC 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经过多年的心理咨询实践,发现在情绪方面存在障碍的来询者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了人性的一些基本特征,并由此发展了情绪ABC理论。艾利斯认为人的本性有以下几大特征: 1、人既可以是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不合理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行动也会卓有成效。 2、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造成了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惑。 3、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双重特性决定了人同时存在有心理的合理思维和非理性的不合理思维,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 4、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在心里重复某种不合理信念,将导致情绪困扰无法排解。 5、情绪困扰的持续,实际上就是那些内化语言持续作用的结果。正如艾利斯所说:“那些我们持续不断地对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变成了我们的思想和情绪。” 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就是: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 引起的,即A引起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由于所持的信念不同,同样的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两个人身上会导致截然不同两种情绪反应。 举个大家最熟悉的例子来说吧:在沙漠里迷路的两个人只剩下半壶水,一个人想:沙漠这么大,我只剩下半壶水,肯定要命丧沙漠了。另一个人则想:太好了,竟然还有半壶水。这样一来,前者可能觉得绝望,甚至轻易地放弃了;而后者可能充满了信心,最终走出了沙漠。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正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想法决定了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这两个人的信念,前者在ABC理论中称之为不合理信念,而后者则被称之为合理的信念。合理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那么,不合理的信念都有那些具体特征呢?心理学家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是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比如:“我必须在每件事上都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美好的”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如果事情的发展不如他所愿,那么 1 由失望而导致的情绪障碍就在所难免。 2、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过分概括化是不合逻辑的,就好像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其内容的好坏一样。过分概括化的一个方面是人们对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评价。如当遭遇到一次失败时,就往往认为自己是“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是“失败者”等,从而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过分概括化的另一方面是对他人的不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a748cdaa8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