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 04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今天是白露节气,我更怀念家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之时,表达了作者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的满腔悲愤之情。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的思想情感。 首联不从题目中的“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边塞凄凉景象:所见路断行人,所闻戍鼓雁声。“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点明时令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说普天之下共一轮的月亮是故乡的最明,而且把自己的心理幻觉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以此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主题】 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写法】 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月是故乡明”巧妙运用以幻作真的手法,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1 / 3 【考点】 一、理解性默写 1.古人对“月”情有独钟。由杜子美《月夜忆舍弟》中“ , ”可知,“月”能抒发思乡怀亲之情。 2.《月夜忆舍弟》中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浸润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 , 。 3.《月夜忆舍弟》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 , 。 4.《月夜忆舍弟》中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的诗句是: , 。 5.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 , 。 6.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 , 。 二、阅读鉴赏 1.下面诗句中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的是第 句(只填写序号)。 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②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 、 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我们学过杜甫的“ , ”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诗人从多种角度展开描写,请具体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 _______ _______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_______ _______ 5.“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2 / 3 _______ _______ 6.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_______ _______ 7.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 _______ _______ 8.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_______ _______ 9.全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思乡怀人层面,尾联情感进一步升华,请明确指出深层情感。 _______ _______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c75eeee5c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