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读书随笔 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有感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到:“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他认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所以我觉得每一位教师手边都应该有一本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时刻启发自己在教育中如何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罗伯特·斯莱文教授撰写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是一部堪称典范的心理学教材,在内容体系的构架、事例的科学性、实用性以及可读性等方面广受赞誉。我觉得是我们每位教师值得经常阅读的专业书籍。这本书不仅介绍了教育心理学领域内的主要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与方法,而且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将理论与实践明确地联系起来,教会读者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迁移到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成长为一名“有意识的教师”。作者秉承了理论知识与实用策略并举、多元教学理念与方法并存的特色,每一章都以一幕场景开始,阐释该章强调的实践问题,之后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和“有意识的教师”专栏则提供了进一步的具体策略,以供教师用来改善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书中从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展开,从老师们遇到的困惑着手,开始理论的梳理,最终回归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并通过理论应用与实践和有意识的教师两个栏目来进行实践指导,启发教师成为一个有意识的教师。 读了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教育的启发,比如对于学困生,往往是我们老师,班主任头疼的对象。过去我们总是思考如何去改变这些孩子的行为习惯,如何让他们喜欢上学习,如何让他们不去惹事,上课认真听讲等等问题,我们把过多的关注点放在我们要改变他们,却较少的思考他们为什么如此。通过学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我了解到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平衡性这些特点,所以我们认为的问题学生可能是潜在的优秀学生,只是他孩子走向优秀的路上我们需要耐心等待一段时间。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研究又给了我对于学困生的不同理解,我们的教学可能超出了我们认为的学困生同学的最近发展区,因为我们很少单独站在他们的角度区思考教学。我们常常把自己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设立在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之上,或者是大多数学生应该可以完成的前提之下,忽略了这些我们认为的学困生他们的能力是在平均水平之下的。这种平均水平之上的教学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无用的,就像我们常说的那样,是在听天书。所以课堂上我们看到他们总是在无所事事,总是在寻找机会说话,做小动作。当我们深入了解建构主义理论的时候,我们发现只有学生有了充足的基础和准备之后,我们多教给他们的只是和材料才能成为他们构建自己是知识网络的有用砖石,否则这些只能给他们带来困惑和烦恼,所以他们才会看起来厌学,看起来教八百遍也不会。当我们了解了卡罗尔的学校学习模型之后,才会深刻地理解,有效的教学才应该是我们要致力于研究的重要内容,并不是单单追求多么的新颖,多么的特别,多么的多元化,当然优秀的教师也是需要这些元素去构建自己的课堂的,适宜的教水平对于学生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过高或者过低都不是有效的教学。仅仅是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就可以在多种理论中找到对应的解释和理论策略,如果我们能够对于每个遇到的教育问题都这样去思考,相信不需要太多的实践,都会成为一个研究型教师,一个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优秀教师。 这些理论上的启发虽然距离我们的实践还有一段距离,但是至少给了我们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向。对于这本书我觉得读一遍两遍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常常读,常读常新,多思考,多实践。理论的书籍读起来确实很困难,好在这本书的可读性很强,所设计的案例和情景非常接近我们遇到的情景,而且所引用的数据和研究实验都是最新的成果,非常值得每一个老师去阅读。这不仅是一本心理学书籍,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必备书籍,同时也是研究学生进行更好的班级管理的书籍。 教育无论何时都是面向人的教育,面向心灵的教育,面向未来的教育,所以要想做好教育,做好老师首先就需要去理解学生的心理,直到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乐于做什么,讨厌做什么?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学生我们才更有把握教会学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c7cfe49f9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