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宋代重阳节习俗 精品

时间:2022-10-17 03:54: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宋代重阳节习俗

那么就让

花样繁多的重阳糕

宋朝的重阳糕分为很多种最简单的叫面糕,用面粉拌糖,烫面蒸熟,切成菱形大块,最后用胭脂点色;稍复杂一些的叫黄米糕,一半面粉,一半糜子,加糖,加豆沙,分层铺放在模子里,洒上水,洒上油,上笼蒸熟,最后用柏枝装饰。 还有一种枣栗糕,用米粉、面粉、枣泥、栗黄板栗煮熟、去壳、去膜、捣泥混合,作为糕馅儿,底层用米糕垫底,顶层用石榴装饰,蒸熟之后,片成薄片,再拼出花式图案;又有一种饵公式糕,做法不详,但主料是黑黍米、枣泥和豆沙。 现代江浙人过重阳,喜欢在重阳糕上插小旗,这其实也是宋朝遗风。 《东京梦华录》载都人重九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更相遗送,上插剪彩小旗。

可见宋朝市民也有用小旗来装饰重阳糕以增添喜庆色彩的喜好。

但宋朝人不仅仅在重阳糕上插小旗,还喜欢在大号重阳糕之上,叠置一些造型奇特的小重阳糕,例如捏成小鹿形状的糕点和捏成大象造型的糕点,前者叫食鹿糕,寓意来年食禄,也就是可以做官的意思;后者叫万象糕,寓意万象高,意思是万事如意,运程一年比一年高。

另据南宋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录》记载,九月初九天刚刚亮的时候,大人早早地蒸好重阳糕,先切一片放凉,等到孩子起床,将这片重阳糕和一枚柿子贴到孩子头上,让孩子掰着吃,寓意为百事高掰柿糕。 戴花男女有别

王维诗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人重阳登高,遍插茱萸,那茱萸其实不是像插秧似的插在地上,而是像插簪子似的插在头上。

按唐宋风俗,无论男女,头上均可插花。

如邵雍《插花吟》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 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

一帮男人喝大酒,每人头上都戴着一枝花,花朵的倒影能映入酒杯。


再如苏东坡《李钤辖座上分题戴花》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帘前柳絮惊春晚,头上花枝奈老何。

东坡诗中头上花枝说的可不是歌伎的头,而是他老人家自己的头。 宋代男人戴花,可不是为了臭美,而是为了讨吉利。

两宋三百年,除了被金兵撵得四处逃窜的两宋之交,其余各年节庆,朝廷均赐花给大臣佩戴,如立春之日分赐金银幡胜,重阳之日分赐缯彩茱菊。 所谓金银幡胜,指的是用金丝和银丝打造的飞蛾、蝴蝶、雄鸡、鸟雀之类装饰品,春节和立春的时候插在头上;所谓缯彩茱菊,指的是用上好丝绸捆扎的假茱萸和假菊花,每年九月初八分赐文武百官每人两朵,到九月初九放假那天戴到头上。

当然,老百姓没有这项福利,重阳节如果想戴丝绸做的假茱萸和假菊花,有自己掏钱购买。

但是丝绸做的假花比真花还要贵,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是采摘真花来戴。 南宋大哲学家朱熹就有词曰尚有紫茱黄菊,堪插满头归。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宋代重阳节,男人戴花,女人却不戴

虽然人人皆可在头上插花,但到了重阳节,宋朝男人戴花,女人却不戴——宋朝女性到了重阳节,只是将茱萸的果实摘下几枚,放入一个小布包里,再把这个小布包佩戴在身上,时称茱萸囊。

茱萸一般是三月开花,七月结果,到了重阳期间,果实已经完全成熟,有的鲜红色,有的紫红色,一串串挂在枝头,珠圆玉润,煞是好看,剪下一枝,插于发鬓,跟菊花相映成趣。

现代人若赶在九月初九穿越到宋朝,或许就会看到满街男人纷纷插戴红色茱萸和金色菊花的奇妙场景了。 即使不便也要登高

重阳节登高,是古来就有的习俗,不独宋朝为然。

以大唐长安为例,每年重阳节,必有成千上万的市民头插茱萸,爬到乐游原上登高望远。

乐游原是长安城外的一片高地,位于大雁塔东北,爬上去一瞧,半个长安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c96aa8e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