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话与古汉语 张庆良 我们客家人是一千多年前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经长期转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后在闽粤赣边安居下来。然后,向周边扩展。迁入南方之后,由于南方高温渐湿,因此,首先他们在较开阔山间各地周围及河谷两岸较高爽的地方建起较为简单的房子从事劳作。由于南方地区山高林密,在当时交通十分不便的条件下生产力又不发达。因此与外地交往较少。南方山区在他们来到之前原居住有畲、越、瑶等民族。我们的先民在又团结又斗争中与当地民族进行了或深或浅的相互融合。因此不同地区之间形成大同小异有一定语言差别的客家话。(据漳平一位老师说漳平山羊甲的畲族人说他们讲的语言为客话) 客家话与吴越方言、闽南方言一样是我国汉语中使用人口较多的种方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总的来说保存了北方话的特点。有的语音词义与原来的古汉语基本一致。如(所引用的都是古汉语词) 盎(āng) 是批口小腹大的容器。我们永定各地的客家人对这种容器都称为 āng ,如酒盎、菜盎的盎说念成 āng 。 髀(bì) 指大腿。某人大脚很粗,我们便说 × × 脚髀很大。把牲畜的大腿肉叫髀肉。鸡大腿的肉叫鸡髀„„ 畀(bī) 古汉语的意思是给以。我们现代的书面用给予,但口语还往往用畀(bī)。 疻 (zhǐ) 古汉语中把殴伤人体软组织使皮肤肿起来叫疻,我们现在客家话中用手指或较小的具物去戳人也叫“疻”,骂人时常说疻死你的疻就是此字,不过书面语中却不常见就是了。 斫 (zhuǒ) 古汉语意为用刀斧砍,我们现在书面语中极少见,但群众口语中却常用,如砍柴,老百姓的口语叫斫樵。 卬 (āng) 古汉语中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客话里现用 、俺,而其实俺也是从“卬”转音来的。 嬲 (niá) 古汉语意为戏弄,烦扰人家。现在我们书面语中也少用,但口语中还用得很普遍,如“你这个人总是喜欢嬲嬲弄弄搞恶作剧”。 辵 (chuó) 意为乍行乍停,这个词音我们平常用得很多,如我们晚饭后出街上走辵一下,不过常写成 。(其实“ ”是右脚走的意思) 榫 (sǔn) 榫头,古汉语是指连接器物两部份利用凹凸相接凸出部份称为榫,这字的音,词义跟我们现在客家话完全一样。 薸 (piāo) 在古汉语中指浮萍。我们现在书面语已很少见到此字。但口语称浮萍还是称为薸子。 篅 (chuǎn) 古汉语意为盛容物的园囤。解放初我们农民收割稻谷没来得及晒或晒干后未入仓的稻谷,用专门做的较狭的笪围成圈用竹甲卡住不让松开,把谷物倒进去,这个东西叫篅子。塑料袋编织袋出现之后,用袋来装较方便,篅子就很少采用,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cb8bf18c5da50e2524d7f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