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一双手 主备人 龚莉 辅备人 姚贺玲 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2、会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对课文进行批注,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3、能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刻画人物。 【教学重点】 1、会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对课文进行批注,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能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刻画人物。 【教学难点】 感受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体会劳动者无私奉献的可贵。 共一课时 PPT 环节 调整修改 教学重难点 课时划分 教具准备 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由欣赏几幅手的图片对比引入 (见课件)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2、会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对课文进行批注,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3、能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刻画人物。 师:请大家大声齐读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1: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要求: 1、请参考课文216页圈点符号标出生字、难字,并借助工具书解决。2、请圈点文中的关键词,并按照提示要求填充。 本文写了 的一双手 (提示:所写人物、职业、年龄) 1.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 ,师巡视。 2.10分钟后指名学生回答,师纠正与指导。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细读课文 ,解读“一双手” ) 自学指导2: 1、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语句,并在书上做出适当的圈点和评注。 2、说说在你的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可以用“这是一双 的手,你看: 。”的句式交流。 (方法:先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概括此手的特征,然后用文中的描写句印证) 示例:这是一双又黑又粗的手,你看:它的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1、先学:学生默读课文,按要求圈点勾画。 1 2、后教:学生展示所批注的内容,师引导学生就圈点批注的内容和形式加以评论。 3、教师把自己的批注内容展示出来。(侧重如何多角度的写手这一难点内容。)(见课件手的档案)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探究主题) (一)先学 自学指导3: 1请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说说这双手给你的总体印象,并根据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2了解原因后,你一定对这双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还认为他的手丑吗? 请再次用“这是一双 的手”的句式,谈谈你的深层感受。 3 此刻,你对张迎善同志一定有了更多的认识,在你眼中,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概括:文章塑造了一个 的人。 (二)后教 请同学一一展示,尽量让多数学生回答,补充完善 参考答案: 1 你能否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说说这双手给你的总体印象。并根据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总体印象:奇 丑(饱经沧桑„„) 理由:为多栽种树木完全不顾自己的手。(一天栽1000多棵树,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栽树26万多棵,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 2、了解原因后,你一定对这双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还认为他的手丑吗? 请再次用“这是一双 的手”的句式,谈谈你的深层感受。 • 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 创造美的手; • 造福后代的手; • 造福全人类的手„„ • 3、此刻,你对张迎善同志一定有了更多的认识,在你眼中,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概括:文章塑造了一个 的人。 • 文章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勤劳无私、乐于奉献、淳朴实在的劳动者。 六、 当堂训练 一、说的训练 绿色宝库的美是以张迎善的手丑为代价换来的。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的职业能说明“美是以丑为代价”这个道理的? 二、写的训练 假如张迎善被评为2010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请你借鉴下面两段颁奖词,也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2 (提示:强调这双手创造绿色的意义,80字左右 。) • 附:毕生梦想消除饥饿袁隆平 •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霞蔚长空警魂不朽任长霞 • 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 • • 教师示例 创造绿色不畏艰辛张迎善 他是躬耕绿野的拓荒人,他普通得就像一棵树,却拥有一双奇特的大手,短短几年间,他用这双手使河水变清、荒山变绿,他用这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谱写了一曲默默无闻、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之歌。 七、布置作业 1、仔细观察父母亲的手,写一篇小作文。 2、收集一些像张迎善那样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的事例。 一双手 (所见)丑 美(所闻) 表明张迎善是一个_____的人. 粗-硬-色深-木色 -厚-大 绿色宝库 板 书 设 计 课后反思: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0d6809c998fcc22bdd10d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