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繁华之外的“他者” 刘姥姥,一位来自乡下贫农家庭,行为粗俗却真善的老妪,是中国古典文学巨作《红楼梦》中的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人物。 作者曹雪芹写其它女性,或才情绝高,或姿色过人,或泼辣能干,或满脑教条,范围且几乎集中在宁荣二府中,包括主人、丫鬟、管事及男主人外带的一些副室形象,内容也多与贾府极尽繁华的生活挂钩,在描绘中中无不带有对女性悲剧性命运感叹的悲伤情绪,唯独对刘姥姥一人,作者体现了他最大的仁慈。凡她出场的章节,字里行间无不显尽她性格的笨拙,言语的粗俗,却大多洋溢着喜剧的氛围,透着满满的喜爱之情。刘姥姥的出现,像是给红楼的海市蜃楼绘上了真实的一笔,她身上透露出来的乡下老妪原生的野气、土气,与贾府中贵族豪门、骄奢淫逸的富贵到极点的生活格格不入,她更像是独立于繁华世界外的第三者,用农妇最朴实的眼光来打量贾府中的世界,让读者能够窥探到繁华绮靡里的一点真相。在这里刘姥姥带来的启发与在文中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来谈: 一、朴实的处世哲学。 刚开始人们容易给刘姥姥贴上趋炎附势,讨好权贵的标签,但仔细想想,刘姥姥一个已经七十多岁的老人,没有儿子来继承香火,只能跟着女儿和女婿王狗儿一起生活,靠着两亩薄田度日,寄人篱下。生计无着,走投无路,才决定“舍出老脸”去闯闯运气。刘姥姥其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她知道自己以后的路只剩仰仗女婿,所以,解决女婿的难题就是自己的难题。所以,当刘姥姥最开始进大观园的时候,其实是有诸多无奈,但不得不做。 “守多大的碗吃多大的饭”是她作为一个老实的农家人所真心信奉的。所以,当王熙凤把二十两银子给了刘姥姥后,小说的二十九回便写到刘姥姥带着新鲜的果子与蔬菜进京, 知恩图报来了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 ,不为钱财而来 ,只因“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 ,瓜果蔬菜也丰盛拣着头一起摘下来的尖儿”来还情的。这样的真情真心,毫无遮掩,朴实动人。 最后进贾府时,荣国府已经一败涂地 , 家产已被抄 ,官职已被革去 ,死的死, 走的走,卖的卖 。而凤姐在众亲叛离,极端狼狈的垂死前,把自己的独生女儿巧姐托给了刘姥姥,而刘姥姥毫不犹豫出手相助,报答那在凤姐看来根本就是随手打发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也为巧姐找到了好婆家,可见刘姥姥为人的真诚与朴实。人总是在患难中才见真情,真因为刘姥姥坚持自己朴实的处世原则,重情重义,才让她最后得以保全自己,最后拥有了好结果。 二、“俗”“雅”的相互碰撞。 刘姥姥在二进荣国府闹出了许多笑话,凤姐决意要拿她来取笑,但是很多时候她并非不知道人家的心思,而是顺着人家的意,开开玩笑罢了,一个年岁已高的老人,是不会看不懂这些个人情世故,于是有了信口编造的雪里抽柴的故事, 有了大观园中老风流的满头鲜花、羊肠小道让路跌倒、开宴致辞、牙牌令、醉卧怡红院等令人捧腹的经典故事。这些事中,有些是本色出演,有些却是顺水推舟,娱乐大家,只是些无伤大雅的玩笑,却也不当真了。 有限的视野决定了她在奢华的温柔富贵乡必然谈自己的本色,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头老母猪,不抬头”使得全部人哄堂大笑。官宦富贵人家里的雅与刘姥姥作为庄稼人得俗一下子就在碰撞中擦出火花, 三、刘姥姥是贾府兴衰的一面客观的镜子。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是指作者描述比较详细的三次即第六回(第一次), 第三十九回到第四十二回(第二次),第一百一十三回(第三次),可以看出刘姥姥的活动始至《红楼梦》 故事的开端止至全书的结束,是《红楼梦》中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 第一次出场是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之后,这样安排既是对刘姥姥因生计问题攀亲的合理铺陈,也证实了贾府中女性当家的状况。这时贾府中的亲缘关系、主要人设、利害关系差不多已经完全呈现。第二次出场是在荣国府的顶盛时期,这一回刘姥姥不仅成为了贾母的座上宾而且得以游历大观园,醉卧怡红院,着实风光了 一回。通过刘姥姥进大观园,读者看到了较为完整的大观园景象。在这里,作者欲借刘姥姥的眼,来映衬贾府的极度兴盛,有了刘姥姥农家人最本色的映衬,使得情节描绘得更加真实。第三次出场,贾府破败瓦解 ,而知恩图报的刘姥姥,不是另觅新贵,另攀高枝,而在困难之中救巧姐于水火之中。 不难发现,刘姥姥的三次出场,都是在贾府经历重大转折的时期,代表着兴盛的更迭,而作者特地选了这样一个角色来做为旁观者,我想大致原因有三:一是刘姥姥的身份。作为一个彻彻底底的庄稼人,刘姥姥所处的是社会的最底层,与权势庞大、富贵逼人的贾府毫无联系,是做个彻彻底底的外人而存在,这样一个角色,干干净净,因此反映贾府的兴衰也就更客观。二是阶级的对比,刘姥姥是农妇,接触的是稼穑,操劳的是生计,与贵族的生活方式天差地别,在无形的对比中蕴含着激烈的冲突,更加深入人心。三是刘姥姥个人的品行。刘姥姥知恩图报,本色做人无疑是贾府中勾心斗角的权益斗争的照妖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24346a94a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