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翻译家 董乐山简介 董乐山,翻译家,作家,美国文化研究学者。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6年冬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1950年后历任新华社参编部翻译、审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师。1957年被划为右派。文革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美国系主任等职。译作《第三帝国的兴亡》(合译)、《一九八四》、《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西行漫记》等均有广泛影响。编有《英汉美国翻译社会知识辞典》。文革后出版有《译余废墨》等散文随笔集。有四卷本《董乐山文集》。 主要作品 著作有《译余废墨》、《文化的休闲》、《文化的误读》、《边缘人语》等;译作有《西行漫记》、《第三帝国的兴亡》(与人合译并校订)、《苏格拉底的审判》、《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奥威尔文集》、《韩素音自传》(之一)、《囚鸟》、《鬼作家》、《基督的最后诱惑》(合译)、《巴黎烧了吗?》等;编著有《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等。 他翻译的《西行漫记》是斯诺这部关于中国革命的经典性著作中文译本中翻译得最好、流传最广的一部,译作文笔流畅纤巧,达到很高的水准。他是一位难得的信达雅俱佳的翻译家,所编著的《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独辟蹊径,是希图了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读者以及研究者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一九八四》获1985年广东地区翻译一等奖,《傅征业教授的颠倒世界》获1980年《文汇报》小说征文一等奖,《赛珍珠与林语堂》、《拂去历史的尘埃》分别获1993年广东报刊散文一等奖、1995年中美文学交流奖。 人物生平 1924年11月14日,出生于浙江宁波一个从事染料生意的商贾之家,排行老三。先后在私塾、教会小学和教会中学读书。 1937年,转到上海租界里上海光华大学附中继续学业。 1940年,作为上海光华附中全校学生的二十一名学生代表之一,反对学校悬挂伪国旗并反对学校向汪伪政权“登记”,迫使校方未去“登记”,他因此被“勒令学”(变相开除),并上了黑名单。 1942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外国文学系主修英国文学,受教于莎士比亚专家王文显教授、欧洲戏剧专家姚克教授以及专授新闻写作的彭望荃教授等学者。不到20岁的他,便以“麦耶”为笔名,蜚声上海戏剧评论界。他的第一首诗就被《大美晚报》副刊主编柯灵看中并刊出。 1949年全国解放,没有随他的朋友们离开上海,而是留下来希望在新中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1961年被改正,回到新华社,身份却仍属“摘帽右派”。与其他几位好友开始《第三帝国的兴亡》的翻译工作,该书1963年首次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内部发行,此后多次再版。该书确立了董在翻译界的地位,被一些大学的英文系当作翻译教学的范文。 1971年在河南明港的“五七干校”,因搬运重物疲劳过度从拖拉机上摔下而使左臂折断。 1976年后,应三联书店之邀,翻译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传记《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 1979年4~7月,《1984》在《国外作品选译》分三期刊登,这是《1984》同中国读者的第一次见面。 1999年1月16日,董乐山拒绝了最后抢救,静静地在北京一家医院去世。骨灰被家人安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临近太平洋的一个山岗上的陵园里。骨灰安放处坐东朝西,面对太平洋遥望中国。 主要事迹 1957年,刚在“八大”上与钱钟书等人一起担任过英文翻译的董乐山被划为右派。直接原因是:他主张职业自由,开放职业市场,并认为苏联的产品质量不好。 被剥夺翻译权利的董乐山当了一名基础英文教员,后又在新华社打下手管理资料。在地下仓库里,他发现了一本厚厚的英文书被当作垫脚的砖头泡在水里——美国记者威廉·夏伊勒写的《第三帝国的兴亡》。两个星期内,他读完了这本130万字的著作,马上通过朋友向当时的世界知识出版社推荐。由他领衔翻译的这套书在1963年出版。虽然是内部发行,但仍产生极大轰动,一时奇货可居,连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6644ce14a7302768f993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