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王慧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初步感受李白诗歌借物抒情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诗人,解诗情,能诵读。 教学难点:悟诗意,明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迈进诗歌的殿堂。诗歌是文学殿堂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很多的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情不自禁地完成了他们的生命成长。 李白和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被称为“诗仙”。 杜甫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歌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 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被誉为“诗圣”。但无论哪一种诗歌风格,都离不开抒情。 今天,让我们首先走近李白,去感受一下李白诗歌借物抒情的特点。首先让我们走近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二、赏读《峨眉山月歌》 1、解释题目:“歌”——歌咏,题目是“歌咏峨眉山的月亮”。(板书:歌 月) 2、出示一组峨眉山、峨眉山月的图片。 3、赏析“《峨眉山月歌》 (1)赏析千里蜀江远游图” 绝句因为篇幅短小,因此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一般来说是不能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这首诗用了几个动词把五个地名巧妙地串了起来,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清溪 ——三峡——渝州”,跟我们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远游图。以前, 曾有许多人会因喜欢使用某一种行文方式而得绰号。如骆宾王,因为喜欢用数字写诗,当时就有人给他起了个绰号——“算博士”;还有的人因为在诗中连用了好几个古人的名字,就被人讥为“录鬼簿”。但是,李白在这首绝句中,连用了五个地名,大家都交口称赞,不但没有人取笑他,甚至有人以“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赞之。乾隆皇帝也叹曰:“但见其工,则妙处不传。”赞的就是李白的这五个地名用得浑然天成,表现出李白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底。 (2)赏析意境 峨眉山上,半轮秋月高高地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中,一直随着行船向下游流去。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今天要离开蜀地,再也见不到你了。一路上思念着你啊,渝州就在眼前了。 4、探讨朗读节奏 (1)从诗歌表现的内容、意境来看 (2)知人论世,简介写作背景 李白,生于西域,长于蜀地,24岁出蜀而漫游楚湘。《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初离蜀地所写。为谋求政治出路,实现政治理想,胸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当他乘船夜行,仰望峨眉山上皎洁的明月,俯视月映清江的迷人景色时,感慨万千,写下了此诗。 (3)明确朗读节奏:轻快舒缓,略显深沉而不露痕迹。 5、合作探究: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 (1)小组讨论 (2)明确: 本文的诗眼是“思”。“月”是诗歌的意象,是诗情的触发点, 写“月”是为了抒发“思君”之情。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乡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板书:思君) 6、课外链接——李白其它写月的诗 (1)借明月表达思乡、思友之情 《静夜思》——借月抒怀,抒发思乡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月抒怀,抒发思友之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9710f2252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