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34—35页,练习六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建立猜想、验证猜想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中,理解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2、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观察整数末尾添0或去掉0,整数就扩大或缩小10、100、1000……倍,使学生产生联想:小数是不是有同样的特点?接着用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观察并猜想,初步得出小数的性质。再通过举例来验证这个猜想,从而归纳出小数的性质。紧接着回应课的开头,通过在整数末尾添0或去掉0,引起整数大小变化与小数的性质进行对比,强化小数的性质,并加深理解。在练习中,重视条理性和趣味性。教学设计中不仅重视结论,还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比较、语言表达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出示:5,50,500。提问:比较这三个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2.请你猜一猜:小数的大小与它末尾的0会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课题:小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出发,巧设悬念,从而引出课题。同时也利于学生养成迁移知识的习惯,并且为后面与小数的性质进行比较埋下了伏笔。] 二、探究新知 A、初步猜想 1.请几位学生板书课前调查的商品单价。(板书中有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也有整数) 2.谈话:老师昨天也去了两家小店,看到同一种橡皮的单价分别是0.5元和0.50元,我该到哪家店购买呢? 学生汇报:单价相等 ,都是5角 [设计意图:对教科书上例5稍作改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主体积极性。] 3.分组讨论:谁能从小数的意义上说一说为什么0.5和0.50相等? 引导学生用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涂色表示0.5和0.50,并比较面积的大小,然后汇报。 教师板书:0.5=0.50 4.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呢?你有什么想法?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图形相比较,从图形面积的相等关系到小数的相等关系,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猜想出小数的性质。] B、验证猜想 1.谈话: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再找个例子来验证一下。 出示例5下面的试一试:比较0.100米、0.10米和0.1米的大小。 2.提问:你能想个办法比较出这几个小数的大小吗?分组讨论交流。 3.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现直尺体会: 0.100米=100毫米 0.10米=10厘米 0.1米=1分米; 4.学生填空后汇报。 教师板书: 0.100米=0.10米=0.1米 5.观察讨论:这三个小数,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呢?你发现什么规律?与前面的猜想一致吗? [设计意图:这里应用直观演示法,变抽象为具体,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能够发挥集体智慧,再次观察等式来验证小数的性质。] C、尝试归纳 1.谈话:通过上面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规律? 2.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再进行小结。 3.提问:把小数的性质这句话中的“末尾”两字换成“后面”,对吗?同桌讨论。 4.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涂色表示0.05,并与0.5、0.50的涂色正方形面积相比较,强调小数的性质中“末尾”两个字。 [设计意图:这段教学在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之后,顺利地归纳出小数的性质。并通过一道判断题理解性质,使学生一接触性质,就对性质有较深刻的理解。] D、比较深化 1.引导学生比较:想一想为什么在整数5末尾直接添0或去掉0,会改变原数的大小呢?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原数大小不变呢? 2.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因为整数末尾添0或去掉0后,数字所在的数位发生了变化,所以原数大小也就变了;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数字所在的数位没有变化,才使小数的大小不变。 3.思考题:谁能只动两笔,就可以使5、50、500相等?(50变成5.0,500变成5.0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9aec85bb84ae45c3b358c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