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辈群体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同辈群体 1、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同辈群体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他们交往频繁,时常聚集,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同辈群体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青少年从家庭逐步走向社会,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进入同辈群体,并在群体生活中实现某种社会需要。 2、同辈群体环境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米德甚至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在: (1)满足青少年的情感交流的需求和促进情感的发展成熟。同辈群体间相互的理解与支持、关心与尊重,可满足青少年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从而避免了这些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消极不良的情感,从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同辈群体是一种特殊的情绪接触形式.意识到自己是哪一个团体的成员,体验到团队精神和同伴间的相互帮助,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脱离成年人而自立,而且会使他产生极为重要的情绪安定感。青少年能否得到同伴,同学的尊重和爱戴,对他的自尊心发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同辈群体也可促进青少年的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同辈群体的成员不仅在生活上、感情上相互支持,学习上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有时彼此间还开展竞赛,这都有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在兴趣爱好上,共同的兴趣爱好不仅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同时在一起的切磋和探讨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兴趣爱好的发展。 (3)同辈群体是青少年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与师生间的交往相比,同辈群体成员间的交往更直接、更经常、更亲切,他们无话不谈,彼此从对方获得大量的生活知识经验和社会信息,而这种信息获得的渠道要比从书本上获得来的更直接、随意,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因此,同辈群体中获得的信息成为学校教育、书本知识的重要补充。 (4)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生活目标和价值观的影响。生活目标是指通过个人努力与争取可以实现的目标。如有的人想当工程师,有的人想当教授,有的人想成为医生等等。这些目标的核心是一个人的价值观。所以选定生活目标与培养价值观是密不可分的。一般来说,一个人最初生活目标的选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的影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了更多的人和更广阔的社会,家庭的影响便逐渐减弱。到了青少年期,由于同辈群体成员间的频繁交往和相互信任,使他们能自由探讨一些问题,自由交换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更由于心理上、感情上的相容,使他们较容易接受对方的影响。所以到了青少年期,在确立生活目标上及价值观念上,同辈群体的意见逐渐取代了父母的态度。除此之外,同辈群体的成员在其他很多方面都向同伴认同和模仿,行为举止、兴趣爱好、消遣方式,甚至发型、服饰、语言等。在许多情况下,青少年与成人的价值观是有差异的,青少年遵从了师长的教导,常常会遭到同辈群体的拒绝,所以,虽然明知师长的教导不会错,但为了自己适应与同辈群体的环境,不得不积极寻找办法,以期得到同辈群体的认同。如被群体接纳了,他们就会感到极大的满足,感到生存的快乐。对于青少年来说,在同辈群体中他们往往可以得到更多的价值认同,并且他们与群体的相处,代表着他们的未来,因为未来的合作与竞争更多地要发生在他们中间,所以很多情况下,在同辈群体与成人之间,青少年往往更多地看重同辈群体的评价。 (5)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培养社会角色,学习行为规范的影响。个体社会化的最后结果,是为社会培养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角色,而每个角色都要按社会体系中为他制定的或约定俗成的规范行事。而同辈群体虽然是自发形成的,但每个成员在群体中都有自己特定的角色和地位,甚至还有一个自发形成的核心人物,其他成员自愿接受他的领导。同辈群体也有自己不成文的行为规范,如不准把团体内的事情告诉给师长、对外发生冲突是要团结一致等,谁违反了这些规则,群体就以诸如不准其参加今后的团体活动而给予压力等。由于成员对群体高度的认同感,为了避免受到群体的排斥,他们都能自觉遵守这些规范。而这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及各种规章制度奠定了基础。 (6)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环境适应能力和合作竞争的本领。同辈群体中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每个人都以其适应环境的能力而获得他应有的地位。它使得儿童形成社会相互作用的必要技能,服从共同利益的能力,以及维护自己的权利,将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联系起来的能力。如果没有同辈群体的交往,个体便不能培养起成人所必需的交际品质。通过同伴间的交往,群体成员逐步学会了如何与别人沟通与合作,学会了宽容与谅解别人,学会了同情与帮助别人,学会了接受别人的指导与建议。这对他们以后在工作中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别人团结协作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并非总是积极的,也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并造成破坏作用,促使青少年逆向成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辈群体所承载的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存在着相悖的一面。青少年群体性质的不同,传递的文化特质也不同。积极型群体往往载荷社会主流文化;中间型群体所承载的主要是同辈群体亚文化,它并非代表社会期望的主流文化;而且群体趋向于提供反权威的支持,引导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甚至反社会行为,如结伴酗酒、抽烟、打架等,使群体的性质向消极型转化,从而其传递的文化也与社会主流文化背道而驰,对青少年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有关学者也指出了现代青少年文化异化现象,在价值观方面,他们过分关注自我,缺乏鲜明的是非观念,呈现文化理想主义倾向。这易导致人格扭曲,无法适应社会。 (2)同辈群体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但也表现出一定的自卫性和排斥性。一旦群体形成属于自己的小圈子,“圈内人”就会构建出一道无形的屏障将自己与“圈外人”隔离开来。群体的归属感较强,这易使被排斥者产生孤立感,自尊心受损,影响到往后的情感表达,还可能导致在“报复心”驱使下的各种反社会行为。同时,它也不利于群体之间信息交流,抑制情感交流,阻碍社会化过程。 (3)群体内部非制度化的行为规范对成员的控制是非正式性的,随意性较强。一旦群体内规范与社会行为规范相悖时,群体内强大的无形的制约力会促使青少年屈从于群体行为规范,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特别是由一些常有不良行为表现的青少年组成的同辈群体,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对整个群体的健康成长会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如少数群体内的成员会结伴抽烟、喝酒、打架、整天泡网吧玩游戏,甚至出现偷窃、抢劫、损坏公物等,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滋生地。另外群体内部的行为规则,也使师长不容易了解掌握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动向。 (4)维系同辈群体存在的单一的情感纽带,不具有稳定性,缺乏理性的指导,易导致意气用事。一旦青少年之间发生冲突,所属群体会凭着“朋友义气”、“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等观念,不加思考地帮助群体成员解决各种疑难问题,这不仅不利于群体成员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无助于培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还易形成反社会行为。若感性因素不加以理性指导,一旦群体内发生矛盾冲突,易导致群体内部分裂,更无益于青少年的社会化。 (5)青少年易受群体核心人物的影响,但这种魅力型权威也易导致盲目性。青少年在思想和行为上追随核心人物,一旦他的言行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群体成员也会误入歧途,产生各种反社会行为。 另外,同辈群体的活动有时与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争时间,一些青少年过于热衷于同辈群体开展的活动而对学校正常的班集体的活动缺乏热情,从而影响到班集体的正常工作,对班集体的凝聚力产生不利的影响,有时还会引发小群体成员集体逃学现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9b0f692dd88d0d233d46a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