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养成节目的受众策略分析 作者:李晓敏 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年第16期 【摘要】随着新媒体行业的迅速发展,偶像养成节目爆款频出,得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本文以《偶像练习生》为例分析偶像养成节目的受众策略,通过探究节目中“全民制作人”的优势,以及全民投票而引起的粉丝经济,节目在内容和制作模式上的创新,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让偶像养成节目能够更好的满足受众的需要。 【关键词】偶像练习生;偶像养成节目;受众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大众接触到的娱乐节目和娱乐方式也越来越多,对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各类娱乐节目面临着挑战,现如今的娱乐节目的制作模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受众的青睐。《偶像练习生》自播出以来获得巨大成功,吸引力众多粉丝,打开了“全网投票”的时代。偶像养成节目引起众多青少年的追捧,并且带动了粉丝经济,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娱乐需求。 1. 《偶像练习生》节目概述 《偶像练习生》是爱奇艺2018年播出的一档偶像养成类节目,节目核心以“偶像养成,打造优质男团”为主,共有100名练习生组成,这100名练习生是来自不同的练习生公司和经济公司,由节目导演亲自选拔,然后通过四个月的封闭式统一训练、舞台比拼、淘汰掉不合适的人选,最后由全民投票选出九个人出道组成偶像男团。《偶像练习生》自开播以来,网络综艺节目播放量再创新高,获得了受众的一致好评,通过节目的播出,练习生们获得了大量的粉丝,极大地带动了节目的收视率,节目相关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实时榜-网综榜TOP1,爱奇艺率先拉开了中国偶像经济新时代的序幕。 2. 偶像养成节目成功的原因 2.1 从运营模式来看 加强粉丝与偶像的联系。爱奇艺率先打破了传统的“先封闭训练再出道”的运营模式,将没有经验的练习生呈现在观众面前。官方微博衍生成了粉丝站,节目的直接拍摄、个人采访、幕后花絮、节目的周边以及一些小福利,爱奇艺的宣传团队从节目宣传期间就在网络上建立了安利站、全国粉丝后援会的粉丝间的互动平台,甚至一些练习生们的粉丝站是从零开始的,节目的播出后数量猛增。 从歌手大赛到“养成类”选拔。《偶像练习生》在节目中的运营模式主要是竞演+养成过程,这样的运营模式,更能激发观众的感官刺激和窥私欲望,节目不仅播出练习生们竞演的片段,而且还会播出练习的过程,日常生活等等,打破了以往的节目形式,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 2.2 从营销策略来看 偶像养成节目的一般的营销策略就是广告,广告一般以植入为主,现在的网络偶像养成节目的营销策略,成功的打造了“偶像级”的营销,以《偶像练习生》为例,在节目中,通过花式宣传语使得广告品牌融入节目中,练习生们口播花式广告语在节目播出过程中多次出现,巧妙的融入到节目中,大大提升了广告品牌的宣传力度。 3. 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3.1 目前偶像养成节目目前存在的问题 综艺节目同质化。偶像养成真人秀节目在中国而言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创新模式,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节目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的监管力度并不是特别的严格,所以导致了综艺节目的同质化现象,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避免大量类似节目出现在市场上,浪费娱乐资源。 节目录制时间短,选手水平不一。在《偶像练习生》节目中,虽然100名练习生是经过层层挑选才选出来的,抛弃了“纯素人”的选拔方式,但是在第一期节目中的F班和A班的练习生有很大的差距,虽然练习生的进步过程会成为节目的一个看点,但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幽默感、综艺感来得到观众的追捧,应着重培养节目的初衷——打造优质偶像。 3.2 对我国偶像养成节目发展方向探析 精准受众定位,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偶像养成节目要想长久生存就必须明确自己的受众定位,符合受众的要求才能获得经济效益,偶像养成节目大部分受众是年轻女性,而偶像养成节目符合年轻女性的娱乐需求,因此,从观众角度出发,才能探索出人们喜欢的娱乐节目。 现如今偶像养成节目的粉丝低龄化现象严重,对于粉丝的消费能力不足和价值观的有待提高,对这类节目的市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偶像养成节目契合粉丝的需求,传播真能量,使粉丝参与到节目中,形成粉丝文化,但要关注粉丝的需求层次,不能只看到经济效益,还要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加强节目的创新性提高节目质量,要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目。目前的偶像养成节目依赖国外的节目模式,创新程度不足,引进节目要以学习和完善为基础,减少“流量”“网红”等这些博人眼球话题的出现,提高本土化的创造力,才能使中国的偶像养成节目实现升级转型,获得更好的发展。 4. 总结 偶像养成节目以其节目制作模式的创新吸引了大量受众,在人们的娱乐生活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偶像养成节目的前途是光明的,符合当下时代的潮流,但是此类节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偶像养成节目必须要精准受众定位、符合自身的受众策略、运用优秀的制作团队、加强节目模式的创新,从而使节目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獻: [1]李晨.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特色与发展策略探析[J].南方电视学刊,2017(3). [2]李增云.消费主义视野中的粉丝行为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 [3]孙斌.粉丝文化及其传播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4]徐晓眉.对偶像养成真人秀产业模式的思考[J].今传媒,2017(8). [5]姜明.改革开放后粉丝文化的三次“历史转型”[J].文艺争鸣,2018(01). [6]鲁昱晖.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J].新闻世界,2016(10). [7]代光萍.网络自制综艺节目互动性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cb11705ec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