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写作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 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4.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5.朦胧派: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来的,是促进文艺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理论与批评十分活跃,尽管受到各种干扰,在一年左右时间里,文艺创作的主流还是健康的,可惜,文艺界的这种现象,很快被反右斗争扩大化化掉了,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双百”方针才被写进“宪法”。 11、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12.民间文化形态:指的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从社会分层上看民间文化是一种来自社会内部底层的由平民自发创造的文化。民间文化还是一种具有农业社会生活的背景保留了较多,传统色彩的文化。 13.《燕山夜话》:邓拓用笔名马南在《北京晚报》上开辟专栏燕山夜话,后汇为五集出版。这些杂文敢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刺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采。这些思想杂谈,共计150余篇,后集结为燕山夜话 14.白洋淀诗群:1969年以后一批北京的中学生先后到河北安新县境内的白洋淀插队,如根子,多多,芒克林莽等;另外一些其他地方的知青与他们关系密切,经常交流看法和诗艺,如北岛,江河等。他们的诗歌写作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群体性,被称为白洋淀是群。他们的创作被看作是朦胧诗运动的新声和准备。 15;阳朔模式:指的是杨朔散文创造的独特的抒情结构形式及从写景入手,然后引出风景中生活着的平凡人物,最后通过比兴象征与人物与景物联系起来升化出人民性的颂歌这一抒情主题,但人民性的真诚追求难以遮掩虚伪性的事实和落后的负面效应 16.傅雷家书:收录了傅雷夫妇1954年至1965年写给傅聪兄弟的家书,在信中他教育儿子,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生活和艺术,要锻炼自己的人格,其对待艺术的严肃认真精神与当时浮夸的轻视艺术自身规律的态度迥然不同。 11、顾准日记:只顾着在文革期间真是记录了,大饥荒中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知识分子被改造的心态,以及对大跃进等神话的思考,与当时颂歌体的作品相比之下真伪立辨。 17.无名:所谓无名是指当时时代进入比较稳定,开放多元的社会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变得丰富,那种重大而统一的时代主题,往往笼不住民族的精神走向于是出现了价值多元共生共存的状态。 /13、、三突出:塑造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在所有人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 1,双百方针的成果:她鼓舞了一大批来自五四新文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以来,在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规范下的解放区文学传统间无形中形成的隔阂第二,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现实主义的广阔到路论提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第三,出现了一批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创作,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学开始成熟。 2、李双双的民间隐形结构:所谓艺术的隐形结构是五六十年代文学创作的一种特殊现象,当时许多作品的显性结构都宣扬了国家意志,作为艺术作品,毕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宣传读物,由于作家们沟通了民间的文化形态在表达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民间形式,这时候的民间形式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学文本,他把作品的艺术表现的支点引向民间立场,使之成为老百姓能够接受的民间读物,这种艺术结构上的民间性称作艺术的隐形结构。《李双双》的隐形结构是来自民间表演艺术中的二人模式,这在民间地方艺术中是很普遍的形式。李双双的人物性格的喜剧性,也来自民间,李双双性格里有着中国传统民间文学中的快嘴李翠娥的性格遗传,大胆泼辣无所顾忌敢笑敢哭,活脱脱的一个农村妇女的快嘴。 3、正确认识表现战争的美学观念:这种观念,首先表现在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视角去描写战争。作家们全心全意的赞美和歌颂革命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战斗英雄。其次战争形态使作家养成了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这种由战场上养成的思维习惯支配了文学创作就产生了二元对立的艺术模式,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里就形成了两大语言系统:我军系统和敌军系统。 4、这真小说的巨构性探索: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性故事,其次小说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丰富性,有较好的刻画突破了当时同类创作中存在的局限 5、战争审美模式的体现:这部小说第一次在交大规模上全景式的描写了整个战役的全过程 6、现在历史题材创作的三种叙事模式:《子夜》模式是一种以阶级性与典型性相结合,并通过人物的阶级关系来展示社会面貌带有鲜明的中共党史的叙事立场。《死水微澜》模式是一种以多元视角鸟瞰社会变迁为特征,突出了民间社会的生活场景与历史意识。《财主的儿女们则是一种以个人心理历程反映时代发展为特征的叙事模式这是一种带有强烈的知识分子精神自传色彩的叙事模式是西方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的精神传统在中国的回响。 7、《无梦楼随笔》无梦对乌托邦幻梦的弃绝,真了眼看对权力者和国民性的双重批判;有梦,在逆境中坚持正义和良知的担当,对自由和意义又持有一线希望,对虚无和绝望的反抗,宽恕自信和友爱 8、文革的负面影响:大批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先后被迫害致死,许多作家理论家被关押劳教和迫害,除个别作家外大部都失去了公开创作的权利勇气和热情。文学书刊被禁,文学呈现荒芜状态。文革剩下的最后一个诗人和作家,张永梅浩然。艳阳天是文革期间唯一发表到小说:这标志着年轻一代不但在精神上从乌托邦神话中觉醒而且尝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感兴体验与理性思考从而走出政治权力者制造的梦魇回归到个体的真实体验也因此他们具有一种除了政治权利话语之后的真率清新。 9、反思文学评价:反思的理性增强,批判的深度增加,揭露的广度拓展;作者苦难意识的强化,一切向前看的心态和作品苦尽甘来的大团圆结局的设置导致了批判力度的弱化 10、反思文学的艺术特征:政治背景和故事情节的重视,采用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中篇文体的选择和繁荣;对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探索 陈奂生形象的意义:反映了新时期农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上的巨大变化,表现封建意识极左路线危害的严重性和改造国民的艰巨性 11、人生的内涵:这篇作品通过对高加林这一处于城乡交叉地带的青年人的向往城市生活追求自我价值和选择理想爱情的人生轨迹的展示,表现了在社会变革中在商品经济和现代意识的冲击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等深层变化。高加林——共名的典型形象出生卑微而不甘,以自己的形象,才华等优势,通过个人奋斗来改变命运,出人头地,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伤害无辜。社会与人生的双重内涵城乡交叉地带中,社会变革中生活,背景与高佳宁的两难抉择的双向结构。 12、文学创作中人道主义的表现:对反人性和非人道现象的纰漏与反思。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借助作品中人物之口和作者的议论提出人性和人道主义的问题,~戴厚英《人啊人》;探索有关爱情的主题。刘心武爱情的故事,孟小雨爱情的合理性,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揭露社会对爱情的扼杀。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表达对纯真爱情的呼唤;人道主义思潮的发展:对美好人生的追求,铁凝《哦,香雪》;人性的理想状态与现实冲突中的个人选择困境,张洁方舟 /13、改革文学及其发展的三个阶段:定义:改革文学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反应现实社会各个领域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及其带来的社会生活人们命运价值观念伦理观念的变化的文学思潮,1979年,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为标志性作品。发韧期:揭示旧的经济体质极左政治路线影响与改革家的改革事业的矛盾冲突。开拓者家庭:蒋子龙在一系列反应改革浪潮的作品中改革英雄群像并以用为改革小说中塑造的改革英雄形象的谱系。改革英雄特点是兴利除弊锐意进取具有强者精神;揭露社会弊端呼唤理想英雄沙叶新的《假如》;对小人物的关注和写真:陈奂生系列~深化期剖析改革进程的繁难与艰辛,投身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特别是思想道德伦理的变化张洁《沉重的翅膀》柯云路《新晨》;衰落期:生活化,多视角悲剧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383b472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