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兴:非遗也时尚7-2中国文化报

时间:2022-06-04 12:42:2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浙江嘉兴:非遗也时尚

时间:2015-07-02 01:14:3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晓初 责任编辑:郑泽川

嘉兴市“非遗文化客厅”一角

海宁皮影戏

王晓初

嘉兴自古就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与民间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堪称“江南文化之源”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也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兴端午习俗、海宁皮影戏、嘉善田歌„„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吴根越角的历史记忆,展现着水乡文化的鲜明个性,把它们从历史长河之中打捞出来,让它们走出记忆的深闺,是一项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那么,如何让大量非遗项目走下庙堂与祭坛,走出曲高和寡的境地,走入百姓生活,走向越来越有生命力的明天?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答案是:为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穿上时尚的外衣——通过开办非遗文化客厅、采集传承人口述实录、编辑非遗漫画,让非遗穿越古老漫长的历史隧道,摇身变成当下的时尚。 人们经常探讨时尚的话题,我们则要探索非遗的时尚。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课题,它包罗万象、精彩纷呈,百姓日常生活中很少会意识到它们的存在,而它们却又无处不在,让普通百姓更好地了解和体验非遗项目的具体内容是保护的开始,有了这个现实基础,才能延伸到传承与开发。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开发上做了很多探索,已初见成效。

我们有一个大主张——将非遗变成当下的时尚。我们不能让非遗埋藏在书本中,更不能让非遗传承人隐蔽在社会的角落,最不忍突然发现某个项目已濒临灭绝。思路的改变加上不断的努力,一切变得明晰、简单和得心应手。 非遗文化客厅引来八方客

非遗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虽然熟悉的人少,但一提起来,很多人愿意去谈论、学习、交流。2014年,嘉兴市创建了首个“非遗文化客厅”,提供给大家交流的场所,展示了非遗项目的实物。首个“非遗文化客厅”主要展示了黑陶、竹刻和端午文化的相关内容。黑陶增加了客厅的古韵,让人联想到几千年前的工艺;竹刻则运刀如笔,兼具诗画风采,让人着迷;端午文化更是溢彩纷呈、丰富灵动。这些项目相互呼应,让人养眼、养心。

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行业讲究“传、帮、带”。我们在非遗传承人方面做了努力,在“非遗文化客厅”的开厅之日,组织了“非遗传承人走红地毯”仪式,将电影节中的一幕搬到了非遗文化传承中来,传承人就是我们的明星。这既是对他们的肯定,也是我们对非遗文化的尊重和推崇。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非遗文化客厅”,开始了解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走进来学习,并在外面广泛宣传。至今,“非遗文化客厅”已开展了10多次培训,接待近2000人。目前,嘉兴已拥有3个“非遗文化客厅”,在今后5年内,我们将陆续在各县(市、区)创建客厅,迎接更多的客人、学员,让更多人传承非遗。 一段佳话讲述非遗故事

1




时间,给了每一段故事以长度,主人公的经历,赋予了故事厚度和精彩。每个非遗传承人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老百姓要了解的就是那些故事。因此,我们为非遗传承人出版了《我们的故事——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实录》一书。

嘉兴“海宁皮影戏”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海宁有个很可爱的昵称,叫“皮囡囡”。新中国刚成立那几年,海宁的“皮囡囡”风光无限,草台班百余个,艺人近千,唱腔各异,造型与风格也各具特色。每逢红白之事、贵子降生、养蚕丰收等,都要请上一出皮影戏,好不热闹。项目传承人张坤荣小时候就经常去凑热闹,家里人看他喜欢,就鼓励他去拜师学艺,本来去看戏,结果成了戏中人。他通过多年刻苦训练,在舞台上逐渐展露光芒,得到多位领导人和国外嘉宾的赞赏。然而文化大革命把皮影戏当成“四旧”,当他重拾皮影戏时,已过去32个春秋。他创作和拯救的皮影戏神话剧和儿童剧有18部,他的人生和皮影戏一样跌宕起伏。

嘉兴国家级非遗项目“掼牛”传承人韩海华的故事则充满传奇色彩。用他的话说,嘉兴卧虎藏龙、高手云集,他师从多位名师,练就一身本领,精通十八般武艺,把回族“宰牲节”里的“掼牛”项目表演得精彩非常,名震大江南北,被赞为“中国式斗牛”,让嘉兴“掼牛”名扬四海。更有趣的是,韩海华被香港导演发现,出演了多部电影,还因为武术和“掼牛”表演成为金庸的座上宾,“掼牛”的故事出现在金庸小说中,让韩海华在“古代”潇洒了一把。如今他的故事在本地几乎家喻户晓,更是让“掼牛”项目深入人心。韩海华在嘉兴成立了首家武术馆,招收徒弟,嘉兴“掼牛”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中国式斗牛”在嘉兴已成佳话,也是嘉兴当下最时尚的话题之一,俨然成了嘉兴最生动的非遗代表之一。 《漫画嘉兴非遗》好玩又有趣

非遗传承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青年人,让他们感兴趣,是整个非遗传承的关键。一方面我们组织了“非遗进校园”,一方面我们又借力“非遗文化客厅”和非遗传承日的活动来增强非遗对他们的影响力。从2014年开始,我们进行了尝试,用漫画表现非遗项目,让青年人看到非遗项目好玩轻松的一面。

“嘉兴端午习俗”和“五芳斋粽子技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每年的“文化遗产日”离端午节很近,2014年,我们引进了端午吉祥物粽娃陪伴大家一起过端午,用粽娃形象创作了部分非遗项目,邀请学生们一起画粽娃、学非遗,带他们一起参与到非遗项目中来,寓教于乐,学生们热情很高,在玩耍中学会了染蓝印花布、用刀刻竹、做西瓜灯等,还通过粽娃的形象将很多非遗项目铭记于心。活动得到多家媒体的赞扬,也得到了很多文化界朋友的认可,我们趁热打铁,连续用粽娃形象创作了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等共62个项目,最终编辑成册,出版了《漫画嘉兴非遗》一书。

为配合漫画书的校园发行,我们选择20个项目做成了1.2米高的卡通粽娃,每个卡通粽娃不但生动地展示了非遗项目,而且通过内部配备的播音系统,随时向参观的人讲解它所代表的非遗项目,形成了文字、声音、画面,多维一体的展示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在2015年文化遗产日,前往卡通粽娃展览场地的人们络绎不绝,更是吸引了众多媒体报道,很多孩子,甚至年轻人都纷纷跟不同形象的非遗卡通粽娃合影,扩大了非遗项目的传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一些社会机构还主动找上门来,希望共同参与非遗卡通形象的推广。从中我们看到了非遗项目开发的新突破,更加坚定了我们把非遗项目做得更时尚、更好玩、更生动有趣的想法。

2




2015年,我们开始着手策划如何把嘉兴的非遗项目做成动画片,搬上荧屏,通过多种渠道达到更广泛的传播效果,使更多人关注非遗、了解非遗,进而让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开发。

我们要把非遗项目套上最时尚的外衣,让他们在华丽的历史舞台上,绽放光彩。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3b9cd5c49649b6648d747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