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昆明的雨 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 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 3.把握课文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 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享有“春城”的称号,那么,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昆明的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目标导学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朗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予以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予以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2.思考下列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交流。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描述,自然地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画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句子。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目标导学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品读课文,探讨问题。 (1)这样明亮又丰满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动情的。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怀念、喜爱、乡愁。 (2)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之中体会出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明确:结合具体的写雨、物、人等的句子,让学生理解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 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的宁静、恬然的生活。 【教学建议】 可以利用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风平浪静。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2.学生默读课文,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品味语言之美。 示例: (1)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 明确:短短一句话,稍作改动,疑问、惊喜、感叹之情尽在其中! (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为何要写卖杨梅的女孩?) 明确:运用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杨梅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了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目标导学四:精读课文,深入体会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汪曾祺的散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典雅的文言词汇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语言直白而平和,流利而自然,简洁而富有韵味,并富于生活气息。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一改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对于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 三、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雨的特点 雨中景物仙人掌 菌子 杨梅 缅桂花、木香花 雨中的乡愁思念、喜爱 1.教学层次清晰,能够深入品读文本,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语言的特色。 2.利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发挥学生主动性,不失时机地进行价值观教育,课堂氛围较好。 课堂上对昆明相关风土人情的扩展不够,导致学生对文本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不够深刻。 可取之处 不足之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44af66d5a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