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教学反思 《昆明的雨》在语言、情感和写法上,较为突出的特点是: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的语言;恬淡、欣赏、热爱生活的心境;形散神聚的写作手法。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了导的方法——给出方向,引出问题,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求答案,把在教读课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课中加以巩固和检验,促进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提高他们独立阅读散文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丰富他们的阅读积累,开阔他们的阅读视野,进而形成更加成熟、更加稳定的散文阅读习惯。 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大师刘锡庆说过:“‘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与之对应,阅读散文一要理清思路,二要品味语言,三要感悟情愫。所以将“理清思路”定为第一个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自读中提取概括信息,明确写作对象及思路,找出文章明暗两条线索,在总结归纳文章思路中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寻找雨中‘五美’”环节中,紧紧扣住课文“阅读提示”的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的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在品味语言美活动中,针对汪曾祺散文“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从用词、表现手法和标点符号等多个角度,尤其是用改换标点符号的方法,品读“平淡”的语言,读出了《昆明的雨》的野趣、意味和情味,充分突出了汪曾祺散文“用语云淡风轻,诗意非比寻常”的个性。 本文所写的是作者心中的雨,或者借写昆明的雨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季的思念之情。当然,其中不仅仅是这些。在体会作者情愫环节,让学生了解作者——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1 / 2 的生平经历,再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课文的人文内涵,提升文本解读能力。 自读课是以学生自主阅读实践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自究自得,有效迁移和拓展应用教读课上学得的知识、方法和能力的课。最后,设计对比阅读《晒秋》这一学习任务,把在教读课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课中加以巩固和检验,促进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总体而言,本节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同时注重学法的指导,将速读、精读、跳读、朗读等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便于学生很好的走进文本。在课堂上既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沉浸于课本好好“读”、个性地“读”,又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有目的地“读”。 注重教学评的一致性设计和达成,从学入手,教评一体,始终贯彻大语文的观念。当然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很薄弱,对于个别问题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急于求成,缺少梯度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能力的训练,学生会不断的进步的。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aad2274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