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简析——徜徉在幻境与现实中的李白

时间:2022-11-13 04:14: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典诗词鉴赏期末论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简析——徜徉在幻境与现实中的李白

时间追溯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彼时的李白,已经年过不惑,在长安也算混得了一席之地,并且还因为诗文结识要好的朋友——贺知章和玉真公主。正是这两位好友的交口称赞为李白带来了一次机会——被玄宗召见,并且凭借自己扎实的才学和深刻的见地博得了玄宗的赏识,供职于翰林院。此后,更是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玄宗的宠信和厚待。

然而所谓物极必反,李白高傲的性格也注定他无法在这个明争暗斗的皇宫中扎根立足。几乎是在同年,李白便厌倦了在宫中做侍奉翰林的御用文人的生活,沉湎饮酒,曾在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李白的得宠原本就令百官嫉妒,这些行为更是招致不少憎恶。最终在高力士等人的谗言之下,李白逐渐被玄宗疏远,直到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结束了这一次短暂的政治经历。

离朝的李白,继续自己壮游的生活,于同年来到洛阳。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这里李白与杜甫初次相见,并相约游于两宋,一起寻仙问道。同年秋,李杜二人在梁宋与高适相遇,三人志趣相投,畅游甚欢。同年冬,李白来到齐州,在紫极宫从高如贵受道箓,成为了一名正式的道士,求仙问道取得了完满的结果。次年,李白寓居东鲁家中,再次与杜甫相会同游,交往十分密切。这也是李杜二人最后一次相见。此后,李白继续南游。本诗(又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即作于李白离开东鲁即将南游吴越之际。

这是一首典型的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如前所述,李白这时已经是一位正式的道士,不难认为诗中大量奇幻的描写取材于李白寻仙问道的经历、对仙术的痴迷。其实这首诗中描写的奇幻经历不正是一个人访问神仙的经历吗:一开始听说天姥山如同瀛洲仙境一般,高大巍峨而又缥缈奇幻,便心生向往,进而直接在梦中一夜跨过千山万水,抵达天姥山下。(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李白没有直接“飞上”天姥山顶?或许这正是李白对神仙的敬畏,只有虔诚地登上山去,才是求仙问道的不二法门。)之后李白的“梦中登山之路”逐渐由现实变为幻境,在千岩万转中,忽然惊喜地发现迷花倚石——仙境近在眼前。然而仙之人并非说见就见,即使到了人家门口,总还是要再费一番周折: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电闪雷鸣,然后才得以石扉洞开,最后在日月照耀的金银台之上,神仙方才露出尊容。李白在震撼之中惊醒,在百般无奈之下又回到现实之中,又想起自己刚刚作别的东鲁的朋友们,那些快乐时光和这奇幻的梦一样,匆匆逝去,难以复来,沉醉这些快乐,倒还不如骑着白鹿去名山游历。不过,凡此一切,也要比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不得开心要好得多!

这首诗充分展现了李白丰富的想象力。没有人知道仙境究竟是什么样,(尽管李白自己虽然是道士,但他也并没有把这些画面置于现实,而是放在梦境里。)但是他真地把自己心中的仙境写了出来,而且语言极为丰富,不但有视觉上的,还有听觉上的,以及各种夸张的描写,可以说是绘声绘色,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同时,注意到这是一首古体诗,在形式上也是长短句相间,兼用骚体,不受格律的束缚,在音律上亦和谐多变,两句、四句换韵,十分自由,这不得不说是李白自由性格的体现。而结尾更是直抒胸臆,李白再次面对现实,表达了自己对权贵的藐视和对自由的向往。可以说整首诗始于现实,展开于想象,最终又在现实中得以升华,展现了李白的傲骨。

诗在幻境与现实中穿梭,李白本人不也是在幻境和现实之间穿梭吗?四处游历,然后入朝做官,在官场中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理想主义,然后不得志,然后去做道士,继续游历,在山水之间中追寻自己的理想主义。一边关心天下大事,为国家着想,一边却也寄心于道教的神仙仙境(然而他所热衷的道教也与当时玄宗所倡导的信奉道教的风气有关);一方面想去


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另一方面却又沉湎于饮酒,及时行乐,消极不为。李白的这种消极避世的思想,与自己信奉的道教也有一定的关联。同时,和陶渊明等诸多隐居避世的人一样,更多的是对理想不能实现的深深的无奈。

这便是李白,一个徜徉在幻境和现实之间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正是透过千千万万首这样的诗歌,向世人发出呐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4846478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