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名词解释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概述 1医学模式;是人类在认识自身健康与防治疾病过程中对医学问题的整体思维方法。 2健康:是一种动态的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3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又称为物质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各种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 4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物群落的数量、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状态。生态系统可不断通过反馈调节系统来保持其内部组成和结构的稳定性。 5公害病;是指由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经过政府认定的一类地区性环境污染性疾病。 6人类环境:是指地球上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分为物质环境与非物质环境两大类 7自然环境:又称为物质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各种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根据其有无人为活动污染,自然环境又可以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8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等)与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水体、土壤等)所组成的生物环境体系。是生物圈内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功能单位。 9食物链:是指环境中较低级别的生物体以食物形式被另~种生物体吞食,而后者又被较高级别的生物体吞食,在生物体之间构成不同营养级别的生物体逐级被吞食的生存链关系。 10食物网: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交错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状食物关系即食 物网。 1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污染原因,使得进入环境的污染因素的量或作用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了改变,造成了生态平衡失调,并对人类健康产生了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12二次污染物:是指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后,在环境中发生各种反应而转化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理化性状不同的新污染物。 13剂量-效应关系:指某化学物质的摄人量与其引起机体生物学效应强度之闻的关系。 14剂量-反应关系:指暴露于某化学污染物的群体中,暴露剂量与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的生物学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5化学物的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质同时或先后进入机体并相互影所产生的综合毒性效应.称为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16拮抗作用:指多种化学毒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小于各化学毒物单独作用时毒效应之和 17 社会环境 又成非物质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思的社会劳动与生活活动所形成的政治制度、经济体系、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精神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总和。 18. 预防医学: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研究 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 方法识别、评价、预测、控制各种影响健康的因素,探讨、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和维护健康、延长寿命、提高劳动能力和生命质量目的的学科群。 19. 生命质量:指生命体的结构、形态和功能的优劣程度及其生存、繁衍、发展的的能力,是一个生理学概念。 20. 生活质量:指人在社会环境中生存的状态以及享受物质文化生活的程度、实现自我需要的层次高低等,是一 个社会学概念。 21. 公共卫生:是为了保护、促进、恢复人们的健康,是通过集体的或社会的行动,维持和促进公众健康的科学、 技能和信仰的集合体。 22. 医学模式:即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现象的宏观认识。 23.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超越生物医学模式的新模式,立足于人具有生物性喝社会性的双重属性, 要求在更广阔的背景下,从更高的认识水平来对健康与疾病进行观察。 24 健康决定因素:指决定个体和人群健康的因素,即影响健康的因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4e49afb90c69ec3d4bb7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