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与“激励”是开发学生美好人生的重要方式

时间:2022-10-29 00:08: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陶冶激励是开发学生美好人生的重要方式

陶冶教育就是通过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积极影响。它既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也不对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而是寓教育于情境之中,通过情境来感化与熏陶学生。它虽没有强制性的措施,然而对学生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品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在陶冶教育的氛围内进行激励教育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激发他们对美好人生真、善、美的追求。激励教育以尊重学生为前提,激发兴趣为先导,发掘潜力为宗旨。



一、对学生心灵的陶冶

著名教育家孟子提出:如果让孩子学习外国语,是用本国人教好,还是用外国人教好?是在本国学习好,还是在外国学习好?他认为,还是外国人教好,而且最好到外国学习。这是因为,如果在本国学习外国语,虽然有一个教师教他,但周围却有更多的本国人干扰他。这样纵使天天打骂,也是学不好外国语的。如果把学生领到外国闹市中生活,只要住上几年,就可以自然学会那样的国语了。



孟子看法是很有道理的,学习语言,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学好。其实,不独是语言,其他的学习内容也一样。不独是掌握知识如此,思想品德修养也如此。这就是陶冶教育



陶冶教育是利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把育人成才过程理解为好像把陶器放在窑中烧烤,把金属投入炉中熔冶一般去培养和锻炼人才。自觉地选用和建设有教育意义的教育情景,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的影响,这是陶冶教育的基本原理。



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陶冶学生的品格,塑造学生的心灵。这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应有之义。陶冶区别于灌输强制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的,是受教育者在心甘情愿的心境下认同的教育在各种陶冶活动中,陶冶学生的灵魂有很多种,然而最有效、最生动的方法是教师高尚人格与职业魅力的引导。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陶冶、升华学生的性情

一个班级的班风,在一定程度上是其班主任人格的放大,一个学校的校风是其校长人格的扩展。教师的人格成为师德的有形表现,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传的良好效果,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由此可见教师人格魅力的神奇。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理想、原则、信念、兴致、趣味、好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的言行上取得和谐一致,这就是吸引青少年心灵的火花。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着学生。青少年学生的模仿性和可塑性都极强,他们对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还不强,需要教师人格魅力的正确引导。教师的人格力量在于不用教师说话,而使学生受到感染。




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久远的。从审美意义来说,陶冶性情并不是要用抽象的道理、僵硬的教条去消解和代替人的性情,而是通过教师的人格来教化和陶冶,以一种更高尚、更文明、更合理、更优雅的方式促使学生的性情得到健康发展,精神得到转变,性情得到升华,从而造就出更快乐、更幸福、更多情、更浪漫的人。



(二)陶冶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环境的形成

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自己端庄典雅的形象、情境交融的教育氛围、循循善诱的教导、洋溢的才华、执著的追求、高雅的情趣、团结奋进的集体精神等等,都会对学生良好心理环境的形成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良好的心理环境一旦形成,就具有催人奋进、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它可以促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和谐愉快的人际交往中,在奋发向上的心理氛围中受到激励、策,使学生自觉地将教育者的期望、集体成员的认识、情感、意志、学习气氛等良好品质同化。在这样的心理氛围中,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受到教师的信任、喜爱与同学的赞许、肯定,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满足感又进一步催化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力量和信心。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一个兼收并蓄的场所,各种各样的思想、理论、观点、思潮在这里汇集和碰撞。因此,良好的心理环境是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起着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中介作用,使文化系统在整体运动中始终保持有序和相对稳定状态。在这种文化系统中,学生的观念将与社会主流文化不断融合。同时,作为文化载体,学生又将系统文化不断地带向社会,并作用于社会大文化,经过整合,使系统既保持活力又相对稳定。



二、对学生美好人生的激励

对学生心灵陶冶,把学生培养为一个刚毅果敢、宽宏大量、心地善良而又十分热忱的人,同时要激励学生对人生信念、美好人生的追求。激励教育就是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为基础,在遵循人的发展过程中,按照内外因辩证统一规律而使学生主动发展的一种教育它强调主客观的统一,内外因的统一,知与情的统一,师生双向激励的统一。激励教育的目标是追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一)通过学科教学激发学生对真善美人生的追求

学科教学的核心是进行真、善、美教育。因此,通过学科教学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人生追求,是极为有效的一条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科学的美艺术的美结合起来,把常规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结合,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创新。这一切,不仅为学生展开一幅真善美的优美画卷,而且使学生在感受真善美的过程中唤起对人类智慧的尊重和渴望。语文学科的美,不仅表现在语文科内容本身的语言美、意境美、情趣美和哲理美上,而且表现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美好情感的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不论是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所描绘的美好江南春景,还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展示的英雄气概,都为教师的学科教学提供了极好的真善美




素材。教师正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真善美的思想火花,引出了学生内心对真善美的渴望。因此,学科教学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真善美、热爱真善美、追求真善美、创造真善美的宝贵财富和人生动力。



(二)通过课堂管理激起学生的生命活力

每一个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有课堂管理的任务。学生能否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特定的教学情景可以说是教师教学生命的土壤。这取决于教师的努力,取决于教师多方面的能力和现有的素质。正如伍德林所认为的:教师要熟练地掌握教学过程;有能力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一个广阔变化的社会、经济和知识背景的兴趣;有能力与智商50到150甚至更高的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有学校各种课程的广博知识;有温和、富有同情心的个性;掌握临床心理医生的技巧;有能力与同事融洽地工作;与学生家长能够有效地合作。这是课堂管理的基础。课堂管理并不是把课堂管死,一潭死水的课堂不是好的课堂。课堂应该是一个人感到追求成为思想家的第一个发源地的动力课堂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好的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在其中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华。教师以民主的精神、开放的态度、合作的方式、宽松的环境进行课堂管理,使课堂真正成为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成为学生喜爱、依恋、维护的家园时,教师的审美创造之光便照耀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也照耀在教师自己的身上。这种课堂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体现,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土壤。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这不仅仅是教与学,也是学生生命的涌动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和谐进取的环境使人轻松,催人奋进,愉悦的教学氛围本身就是一个激励场。因此,学生便从课堂中找到了自信,焕发了热情,激起了勇气,寻得了力量,他的漫长人生就由于教师的激发而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陶冶激励是学生走向美好人生的基础。这是用心灵塑造心灵的过程,是教师身教与言传并进的过程。从陶冶激励教育方式中,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增进情感,形成人格。不仅发展才干,而且增长智慧。这些都使学生油然而生一种美好的愿望以及对真善美佳境的向往与追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535563bb9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