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话教育 ——读《儿童文化课程:理论、时间与案例》所感 堰桥实验小学 庄静芳 本学期,拿到了一本王一军老师的《儿童文化课程:理论、实践与案例》。这是一本有着一定哲学、社会学、文化学根基的综合性学术专著。书一页页被翻阅,不懂,不懂,还是不懂!理论有些枯燥,立即将我阅读的兴趣打入冰冷的谷底。但我还是乖乖地拿起书籍,一点一点慢慢地看。虽然是沙漏式的读书,却也有一番感慨。 书中写到:“钟启泉教授在分析我国传统课程文化缺陷时指出:‘长期以来,伴随着对理性知识的无上崇拜,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现在环境、生活背景和经验阅历被‘被边际化’’”。“基础教育成为无人的教育,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这些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现在中国教育的弊病。中国教育一向重视学科知识、技术的学习,尤其是在国际冲突频繁不断、国力竞争尖锐激烈的情况下,立国制胜之本在于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从个体角度来说,一个人如果不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在智育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准,就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的要求,就不能把握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但是难道让学生仅仅掌握文化知识,拥有先进科学理念,国家就能真正的强大,成为一个真正的超级大国吗?不久前,我偶然在博客上看到了这样的博文:题目是《中国和美国30年前互派教育考察团所作的报告摘要》,具体讲的是: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等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3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调个头,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 ▲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最后,在结论部分,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7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 ▲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么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 可事实怎么样呢?教育的真谛究竟是什么?这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我们的学生论学习成绩可以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应该说我们是人才大国,不是人才强国?为什么我们的科技仍然比较落后?为什么重要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为什么我们到现在只有莫言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因为成绩不是创新能力,创造能力,按照中国目前的学制,从上小学到大学毕业,一般需要十六年。如果幼儿园算上三年,博士研究生阶段五年,大致是二十四年的时间。经过二十几年的教育,未成年人尝试理解、判断和创造的天性消失,中国学生获得的最明确的能力和习惯是模仿。而期待这样的人才有世界级的发现和发明,可以说是强人所难。 放眼身边的孩子,就为了所谓的“不输在起跑线上”而到处奔波学习学科知识、技能,忙碌程度不亚于成年人,虽然他们拥有比我们的童年更多的现代娱乐设备、更好的生活条件,但是我们发现这些孩子的童年越来越短,童趣越来越淡,童心越来越少。为什么儿童的书包会如此沉重?为什么成人的秘密儿童了然于胸?为什么面对道德失范,儿童会不以为然„„惊讶、遗憾、惶恐、同情全部涌上心头,难道这就是教育改革所要的结果吗?我脑海中一直记着课堂上的一件事情:每学年我都会要一份所教班级的名单,以便在不熟悉的情况下点点名,点到一个班级某位学生的名字,班级中好几个学生用好笑的口气嚷道:“白血病死啦!”我马上反问学生:“同学的不幸,你高兴什么呢?”从这件事情让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感到深深的遗憾,肩上的责任。有人可能会安慰说:“这是偶然事件。”但是现代中国孩子道德意识、责任心的弱化是我们看在眼里的,如此下去,中国的希望在哪里呢?我喜欢书中的这样一段话:钟启泉教授主张课程要回归学生主体的发展,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隘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我更欣赏钟教授对“全人”的理解:“全人”发展就是“整体的人”的发展,是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还意味着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育发展到今天,仍然任重而道远。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原动力,显然现下教育还需要不断发展完善,呈现多面性,来成就“全人”,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5d4210831126edb6e1a1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