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在《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彭东琳 李传兵 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26期 摘 要:红色文化对《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以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为例,探讨红色文化在《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形式与方法,提出“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是挖掘和创新《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新路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形势与政策;应用;贵州 红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积淀与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地域文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交汇产生的特色文化和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经验和精神财富的集聚。红色文化不仅包括革命遗址文物、小说歌谣等有形方式展现的外在实物,而且包括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和作风理念等无形方式蕴含的精神价值。我国幅员辽阔,红色文化资源密集分布在各省市区。各地高校可充分挖掘当地或就近的红色文化资源,灵活有效地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使之成为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基本方式。 一、“走一走”,为《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开辟新的教育环境 恩格斯说过:“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1]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主要包括革命陈列馆、旧址、烈士塔等,这皆可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新的环境和资源。贵州除了红色文化名城——遵义外,其他地市均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比如,贵阳市的革命遗迹有数个,包括八路军贵阳交通站、贵阳青岩古镇革命地等;毕节市有梯子岩战斗遗址、烈士陵园等数个;东北部铜仁市有周逸群故居、石号坡红军烈士纪念塔等十余处;黔东南州的红色景点多达300余个。按照就近的原则,省内各地高校可组织大学生到高校各所在地的革命圣地现场参观,亲临革命故居和遗址,使大学生内心产生情感共触动与共鸣,取得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看一看”,为《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开辟新的教育平台 现场参观的教学活动与单向的灌输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但需长期投入较大资金,给学校增加经费难度问题。因此,可尝试从校园、课堂教学中的“感官文化形态”入手,通过“看一看”,为《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开辟新的教育平台。第一,组织和打造红色文化宣传栏、宣传广播稿等宣传红色文化的活动和窗口;在学校的各类学社、学会、社团等日常活动中,增设红色文化宣传讲座、活动等,开展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第二,课堂教学中,择机播放和展示与时代主旋律相符合的红色文化影视作品与图片等视觉资料。图片文字带来的文艺审美意识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既能满足大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又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比如,贵阳市的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保存和陈列的《中共贵阳党史展览》有数百幅照片与图表,将上述珍贵资料拍摄照片、通过网络或其它媒体传输工具制成PPT或纸质打印,以便于同学们逐一阅览,增加同学们的认识的客观性,又可避免出现资金大量投入的困难。 三、“听一听”,为《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开辟新的教育载体 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于革命战争时期,分布广、数量多、时间长,因此收集和整理红色文化资源有一定难度,但这恰恰是高校思政公共课中尚可挖掘的宝贵教学资源和精神力量基础。“多听”,可为《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开辟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载体。一方面,国家和各地区的政府主导、发展和力争社会多方力量参与,不断完善和保护红色文化的史实典籍、实物、歌谣等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将不断扩充的红色文化资源内容,加入到红色文化的基本观念和现有理论中。通过看、听等感官体验和情感冲击强化认识,使红色文化蕴意的精神信仰和行为动力产生永续的生命力和崇高的价值。“听一听”指,收集红色歌谣,唱诵或播放给学生听,比如,江西省讴歌军民情的歌谣《十送红军》;贵州省纪念娄山关战役的歌谣“千重山,万重山,红军冲过娄山关,吓得白军丧了胆,扔掉两只枪。”[2]等;收集红色故事说给学生听;请博物馆、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或参加过革命的老红军战士谈感受述人生等。 四、“说一说”,为《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开辟新的教育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一种理论教育,但它的价值却体现为一种实践价值。”[3]“说一说”,是指逐步探索开放式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大学生亲自“讲一讲”熟悉的红色故事;“唱一唱”听过的红色歌谣;“读一读”红色史籍中的经典片段;“演一演”自编或已有的红色剧目等。通过大学生的看、学、编、述等一系列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适应当代大学生“新、特、实”的认知特征。学生们透过历史审视现实,会深刻珍惜革命先辈用鲜血铺垫的幸福生活,推动和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息烽集中营位于贵阳市郊县的革命历史纪念馆,发生的历史故事和现今保存的文献资料可由老师与学生们共同收集整理,学生们可据此编排成演出节目,如话剧、诗歌等。以同学们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重现红色历史真实场景,传承红色文化,切合大学生的发展方向,使红色文化真正成为实践教学的活教材、新方式、鲜思维,引导大学生勇于担当,加强日常学习和意志锻炼,在红色历史的车轮中迸发当代青年人的健康活力和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9. [2]中国贵州省遵义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红军在黔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566. [3]张耀灿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1.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679cff0ad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