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诗配画简笔 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此诗作于贞元三年。作者时年十六。诗是应考的习作。 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赋得古原草送别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 ”并广为延誉。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作品名称《,赋得古原草送别》。作品别名《,草》。创作年代,中唐。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五言律诗。作者,白居易。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 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请望着萋萋芳草。 创作背景。《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 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作品鉴赏。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的原上草。 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 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 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 “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aa1cb7481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