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课 题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课时 2-1 日期 1、认识“楼、依”等6个生字,会写“楼、依”等5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教学目标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明白“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认识“楼、依”等6个生字,会写“楼、依”等5个字。 教学重点 2、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生字词语卡片。 预习要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图上的建筑物是什么吗?(鹳雀楼) 2、教师介绍鹳雀楼:鹳雀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古时候,经常有鹳雀鸟飞临居住这座楼而得名。它位于黄河东岸,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很多诗人登上鹳雀楼,俯临黄河,留下许多诗词名篇。而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最为有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 3、板书课题: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4、学习题目中的“登、鹳、雀”三个汉字,只要求会读就行。 “楼”既要求会读,也要求会写。 5、指导学生读题,注意停顿。诗的标题应该这样读:登 / 鹳雀楼。 二、初读古诗,学习汉字。 1、诗人王之涣笔下的黄鹤楼是什么样子的呢?先听老师读一读,一边听一边注意诗的停顿。 2、教师引导:你能在拼音的帮助下,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自己试一试吧! 3、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出示这首古诗的6个生字,指生读一读,相机正音。 “尽”是前鼻音,读第四声。 “层”是后鼻音,而且是平舌音。 5、这首古诗的生字不多,大家都会读了,下面我们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好诗的节奏。 出示古诗《登鹳雀楼》,标出诗的节奏。 登鹳雀楼 1 借助拼音读一读本课的生字,再读一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出节奏。2、借助工具书初步了解本首诗的大概意思。 旁注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诗的节奏。 7、指生朗读。全班齐读古诗,指导学生读好诗的节奏。 三、品读诗句,感悟道理 1、出示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上画了什么? 全班交流: 一轮红红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黄河水奔腾不息,流向大海。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欣赏风景。…… 2、刚才大家在图上看到的景物诗人在这首诗中都写到了,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首古诗,体会这首古诗的意思。 3、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学生齐读这句古诗,大概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教师引导: 白日指什么?(就是指夕阳。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 诗中是怎么说的?(“依山尽”) “依山尽”是什么意思?(紧挨着西山慢慢的沉没) (3)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古诗。 (4)教师:连绵起伏的山,夕阳紧挨着西山慢慢的沉没,黄河水奔腾咆哮,流向大海,谁能读好这句话?读出夕阳之美,黄河入海的气势。 (5)指名读,相机评一评。 (6)再指名读,齐读。 4、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学生自由读一读,初步思考句子的意思。 (2)教师指导: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海。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 不过诗人想要看得更远,他该怎么做呢?(“更上一层楼”) (3)字词理解: 欲:想要,将要。 穷:尽。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4)引导生连起来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 2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地方。 (5)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更”) 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诗人这样说其实是想告诉我们要想 ,就必须要 。引导学生填空。 (6)教师小结:是的,诗人这样说其实是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让我们齐读这两句古诗,记住诗人告诉我们的道理。 (7)学生齐读诗句。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自由朗读。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齐读古诗,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五、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5个生字,引导学生读一读,看一看,再想一想这几个生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2、全班交流讨论。 “楼”的右下方的“女”第一笔是撇点,不要写成两笔。 “依”的右部的“衣”的第五笔是撇,不要倒笔顺。 3、教师示范书写“楼”“依”两个字,边写边强调书写要领。 4、学生练习描红和仿写。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5、学生作品展示,相机评价。 六、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完成补充习题上的相关题目。 教 后 记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b6d24ab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