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云诉修建灵塔办公室著作权纠纷案[3页]

时间:2022-12-20 10:21:3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如何认定职务作品的作者?

——杨松云诉修建灵塔办公室著作权纠纷案 【案情介绍】

民间泥塑艺人杨松云因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行署修建灵塔办公室(以下简称灵塔办)就塑造第十世班禅大师头像一事发生著作权纠纷,向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确认第十世班禅大师头像作品的著作权归其所有,判令灵塔办给付其作品使用费26万元,并赔偿经济损失5万元。案件经日喀则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0年)第11条第3款关于“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主持,代表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意志,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视为作者”的规定,判决班禅大师泥塑头像的著作权归被告灵塔办享有。

[JP3]一审宣判后,原告杨松云不服,向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理由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1991年)第2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第十世班禅大师头像,是以线条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属于美术作品类中的塑像作品。该作品不是由谁主持、由谁提供资料和物质帮助或者由谁提出修改意见就可以塑造出来的。它的每一根线条、每一种色彩、每一块质料无不包含上诉人的智力创作痕迹,因此它才具有独创性和观瞻性,成为十分成功的智力创作成果。被上诉人灵塔办在上诉人创作大师头像过程中,虽然提供过资料(相片)和在生活上给予了物资帮助,并对上诉人已塑造好的作品提出过修改意见,但是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1991年)3条的规定:“著作权法所称创作,指直接产生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为他人创作进行组织工作,提供咨询意见、物质条件,或者进行其他辅助活动,均不视为创作。”灵塔办的这些行为并不属于智力创作。第十世班禅大师的头像,既不是灵塔办创作的,也不是灵塔办与上诉人合作的,更不是上诉人在灵塔办的职务作品,而是由上诉人独立创作的。《著作权法》1990年)第11条第2款规定:“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上诉人是第十世班禅大师头像的创作者,该作品的著作权应当归本人所有。原审判决以“灵塔办主持并提供资料、物质帮助和提出了修改意见”为由,将该作品的著作权判归灵塔办所有,是错误的。

2)上诉人是受灵塔办委托创作第十世班禅大师头像。灵塔办无论是在第一次口头委托本人试塑大师头像时,还是在后来签订合同要求本人复制第二个泥头像并铸造银头像时,均未对著作权的归属作任何约定。《著作权法》1990年)第17条规定:“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作权属于受托人。”总之,依照《著作权法》1990年)第11条第2款的规定,上诉人对受委托创作的第一个大师泥头像和复制(实为再创作)的第二个泥头像,以及根据第二个泥头像制作的银头像内外模型、模具和亲自铸造的银头像等作品,均享有著作权。故请求二审法院依法改判,确认本案作品的著作权归上诉人所有,判令灵塔办支付使用报酬,并赔偿经济损失。

被上诉人灵塔办答辩称:第十世班禅大师头像是第十世班禅大师灵塔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该灵塔的设计图纸中已经对塑像的标准、尺寸予以规范,因此,塑像内容必须客观地体现灵塔本身所具有的思想和宗教精神。所谓构思、创作,必须是独立于他人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事实证明,上诉人杨松云完全是在灵塔办的主持下并且遵循灵塔办的意志和要求塑造大师头像,他不可能也没有权利独立于灵塔办的意志去对大师头像进行所谓的“构思、创作”。杨松云的工作是一种严格按照灵塔办意志行事的劳务性工作。这项工作的结果是由灵塔办责无旁贷地承担责任的。故原审根据《著作权法》1990年)第11条第3款的规定,将大师头像的著作权判归灵塔办所有,并驳回杨松云的诉讼请求,是正确的,应当维持。


【审理结果】

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查明:被上诉人灵塔办组织修建的第十世班禅大师灵塔内,需铸一尊班禅大师的银头像。19925月,上诉人杨松云从灵塔办驾驶员处得知该信息后,来到灵塔办要求承担此项任务。因杨松云从未见过班禅大师生前容貌,故双方口头约定,让杨松云依照班禅大师的照片试塑大师的泥头像。在杨松云试塑过程中,灵塔办给其提供了班禅大师的照片5张和物质上的帮助,并依班禅大师的五官特征先后多次提出修改意见。方在当初的口头约定中,未提到塑像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及费用支付问题。在杨松云试塑大师头像成功后、灵塔办准备与杨松云协商签订铸造银头像的合同时,杨松云提出要灵塔办支付26万元的使用费,因其要价过高双方未能达成协议。后经双方多次协商,1993115日签订了“研制班禅大师塑像合同”合同约定:1杨松云在已塑出的大师头像的基础上,按从头顶到腮骨高27公分复制第二个泥头像,技术效果不低于现已塑出来的头像。2)塑好第二个泥头像后,由杨松云制作铸造银头像的内外模型,并参与铸造工作。以上两项工程总造价为7 000元,验收合格后付杨松云奖金3 000元。双方对此约定无争议,并且已全部履行。其后,杨松云为著作权的归属和追索使用费起诉到法院。

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认为:与本案双方当事人争议著作权归属有关的作品,应当是第十世班禅大师的银头像。在此之前的第一、二稿泥头像以及为铸造银头像制作的模型,系第十世班禅大师银头像“作品”形成前的铺垫环节,并非作品本身。一审法院判决为泥塑头像确认著作权的归属有误,应予纠正。 第十世班禅大师生前是我国著名的宗教领袖,国家领导人之一。为第十世班禅大师塑造银头像,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这项工作由被上诉人灵塔办受国家的指定承办,全部责任应由灵塔办承担。为第十世班禅大师塑像,不仅是为特定的人身塑像,而且此塑像还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参加塑像的人不可能也无权利凭自己的想像去创作、发挥,只能按灵塔办的意志创作。他们与灵塔办之间,是雇佣劳务关系。故第十世班禅大师塑像的著作权,应当由灵塔办享有。杨松云根据《著作权法》1990年)第11条第2款的规定主张著作权,并据此提出给付作品使用费和赔偿经济损失的上诉请求,理由不能成立。

上诉人杨松云在为第十世班禅大师塑像过程中,付出了艰苦劳动,被上诉人灵塔办按照与杨松云签订的“研制班禅大师塑像合同”中的约定,已经给付了杨松云劳动报酬和一定的奖励。鉴于杨松云在此次劳务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灵塔办还应当给予杨松云一次性经济补偿,具体数额由法院酌定。案例来源:最高人民法院于199868日颁布的典型案例,选取时有所精简。

【评〒析】

本案主要涉及对著作权法中的作品、职务作品与委托作品这几个概念及其区别的理解。这里重点分析一下职务作品的问题。 1)劳动关系的认定。

著作权法关于职务作品的规定,是为了解决在具有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之间就受雇期间劳动者所创作的作品产生的著作权归属问题。因此,判定是否为职务作品,首先应当正确理解什么是劳动关系。通常,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产生劳动关系的前提,是双方签订劳动合同。我国《劳动法》第16条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这一规定因其过于概括和模糊而为学者所诟病。一般而言,劳动合同具有如下特征:1劳动合同的主体是由特定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构成。2劳动合同的标的是劳动者的劳动行为。3劳动合同的内容应满足劳动者完成再生产的需求。4劳动合同的目的在于劳动过程的实现,而不是劳动成果的给付。5)劳动合同的履行具有从属性和非强制性。6)劳动合同权利义务具有延续性。7)劳动合同内容具有法定性。 本案中,两造确实签订过一个合同,即“研制班禅大师塑像合同”,但这一合同的性质并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db0bc53a1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