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群文阅读课中的“孤独” 《唐诗里的孤独——孤独是一种境界》“孤独”主题古诗群文阅读课,我上过后,看到了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攀登着一座高山的过程,听到了学生在步步深入的鉴赏品析中离懂得 真正的“孤独”越来越近的声音。 第一、本节课主题确定的点有深度和高度,有探讨的意义和价值。 本节课,我围绕“孤独”这一主题选择了《独坐敬亭山》、《江雪》、《芙蓉楼送辛渐》、《孤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月下独酌》6首唐诗,引领学生感悟“孤独”这一主题。孤,是王者,独,是独一无二。孤独是独一无二的王者,王者可以在任何环境下很平静的独行。但是对并无太多人生经历的六年级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孤独的理解与体验究竟能达到何种高度与深度,这对老师是个不小的挑战;然而,孤独又是一种境界,孤独是对自我的观照。若学生可以获得关于“孤独”的启蒙,这颗种子便会在他心里生根,年月渐久,一定会对人生有着更为敏锐的觉察力与感悟力。 第二、本节课中我有意识地渗透阅读策略,教给学生提炼赏析古诗的方法。 在我国浩瀚的唐诗宋词里,“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这种孤独往往会和诗人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和内心志向密切相关。诗人除了通过借助某种特定的景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外,还总会把自己真正的志向隐藏在文字的背后。教学中我以《独坐敬亭山》和《江雪》为例,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内容、情感、写法上的相似之处,学生自主归纳出了找关键字词和景物衬托的方法来品味诗中的孤独。我又逐步引导学生如何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学生逐渐学会根据课下注释、作者背景经历、想象联想等方法来体会诗人为什么会孤独,孤独是怎样的一种状态。然后并再用归纳出来的赏析古诗的方法自主阅读其余4首古诗,学习运用本节课已掌握的阅读策略进行批注,并交流如何读出作者的孤独。在合适的配乐下,学生的朗读也越来越有味道。 第三、本节课给人一种大境界之感,做到了温度、深度、广度有机地统一。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赏析古诗,从关键字词的表述到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暗示,从课下注释中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到对作者背景及生活经历的了解,从“我发现”对“孤独”主题的浪漫感知,到“我认为”的与文本、与老师、与同伴、与诗人、与自己的深度对话,逐渐领悟到孤独并不是空虚,也不是寂寞,更不是对生活的消极逃避,而是有着多种丰富且立体的体验,有《芙蓉楼送辛渐》中内心品质的冰清玉洁,有《孤雁》中遭遇他人不解时的自我坚守,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对亲人加倍的思念,有《月下独酌》中无人理解的落寞,对孤独的内涵有了多方位的理解。接着又拓展积累带有“孤”与“独”的其它诗句,再延伸到宋词,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归类阅读“孤独”主题的唐诗宋词经典的大门,学生课下可以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赏析诗词的方法进行自由阅读探讨。最后,我又把孤独从诗中带入人们日常的生活中,让学生努力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品味真正的孤独。徐老师为同学们朗读了自己遭遇的孤独:“在火车站的候车大厅里,寻了个位置坐下。曾经人声鼎沸的火车站如今变得安静了许多,我悄悄地从背包里取出一本小说,同时用目光向周围扫视了一圈,我看到候车室里的乘客都安静地低下头,他们专注地盯着双手中的手机,大拇指、食指循迅速地在变换着脸上丰富的各种表情,我忽然感觉到自己像犯了错误的孩子,忙把头低下。我没有发现一个人和我一样瞪着一本书,这个世界里似乎只有我和别人不同,也许他们的专注并不会发现我和他们的异样吧。”这是一种引领,在课堂最后带给学生意味深长的思考。我想,当他们慢慢长大,孤独袭来的时候,他们一定会记起生命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位老师,让自己明白每个人都有可能有孤独的体验,并且告诉自己孤独其实是一种境界。 第四、这节课中所折射出的是教师深厚的知识储备与文化底蕴。 毋庸置疑,这样大境界有温度、厚度与广度的课堂,必然是由老师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专业素养决定的。徐老师是有着深厚的古诗词素养积淀的老师。藏书上万册,博学多才,精通古今。准备一节课,他仅仅阅读的相关主题书籍就要达几十本,并且还深入钻研,做古诗词的小专题研究。正因为有着这样的专业自信,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在课堂上也能才能充分体现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在学生因为紧张读得磕磕绊绊时,能给学生再一次机会,让学生重拾自信。才能够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充分来表述自己的想法与观点,逐渐把学生带向深处和高处。 总之,这样的课堂是从容的,是冷静的,是实在的,是润泽的,是余味缭绕的。课堂如果能像一杯茶值得一品再品,那便是有价值的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f0fafbbff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