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教书生活》读书笔记 这本书记叙了钱穆、朱自清、鲁迅等大师的为学、教书生活。通过阅读,我了解到诸位大师在漫长的成名之路上洒下无数的心血与汗水,同时也走进了大师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对我今后工作及生活都有很大的启迪。 在大师面前我们显得那样苍白、脆弱。我们虽不能与大师相提并论,但在追求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从大师身上学到学什么呢?这种求学、上进、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否该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生涯的追求呢? 大师教书时也是一名普通老师。因为,他们与我们一样,“是靠在学校里教书谋生,养活家人”。朱自清自北京大学毕业后,虽满腹文采,并有“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的援手”,也只在一所“中师找到了工作”,而他竟“一时真不知怎样才能让学生满意”, “每每弄得满头大汗”,甚至感叹到,“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无可奈何,有时竟觉得还是自杀的好”,如此压力和心境,今日的许多老师,还会再说什么呢?但大师毕竟是大师,在未成为大师之前,朱自清老师便如此认同了命运,“不教书做什么?做官僚政客是不行的,经营实业商业也是不行的,拿锄头和斧凿更是无望的”。如此教书,还东奔西走,换了不少学校,朱老师终于赢得了“无论走到哪儿都要被学生缠住的局面”,这一切的根源,就是他自己总结出的“刹那主义”,即,“你们正在做什么,就尽力去做吧。 大师不是天生的,由教师变大师是经过艰苦历练而成的。通览《大师的教书生活》,除顾颉刚、陈寅恪在为师前可以称得上已具“大师”之名外,其余4人都该是辛苦历练而来的,而这样的过程,与任何领域的成功人士一样,似乎没有特别的途径。而其方法,亦不外是勤奋刻苦,专心敬业,以及改革创新。钱穆在被京城学界名流发现、成为“名教授”前,已在中小学教过18年书。而这18年间,无论身处何处,钱老师从未停止过他的“读书治学”,因为在他看来,“学术不息,则民族不亡”。我们以前更加注意的是作为大文豪的鲁迅,没想到,作为教师的鲁迅,也是那么的认真,“为了上好课,鲁迅每天都要熬夜”,而且还会“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我们可能以为鲁迅会上语文类的课程,但鲁老师在学校却始终教授着“化学”、“生理”类的功课,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时,鲁老师甚至“在积极准备写一本《西汉植物志》,以充实教学、愉悦自己”,而在绍兴府中学堂,作为教务长的鲁迅则是个“在管理上非常严厉的人”,“他每晚到自修室巡查”,竟赢得了学生们的“敬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f1afe31fa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