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变化(35-60岁) 一、中年期的更年期 更年期就是指个体由中年向老年过渡阶段过程中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显著发生改变的时期。更年期年龄在50岁左右,又称“第二青春期”。多数妇女的更年期在45-55岁,通常沿袭8-12年。二、对中年期心理发展的认知和重新认识1、中年转换期 莱文森把人生的40-60岁划分为中年期,他指出中年转换期(40-45岁),中年高峰期(55-60岁)。他非常强调转折时期,人们会改变建立起来的东西,重新建立新的系统。经历转折后,进入比较稳定的时期,会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信念和个人优势。 2、中年期就是人生的特定时期 中年期的发展任务主要源于个人内在的变化、社会的压力以及个人的价值观、性别、态度倾向等方面(哈维格斯特)。也是社会对个体提出要求最大最多的时期。 3、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角色(古德尔: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育青少年子女,照料老年父母,保护家庭人与自然)4、中年期就是充满著挑战的人生阶段(部分人发生中年危机现象,将经历身心疲倦、主观体会痛苦的的阶段)三、 中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中年期思维发展的通常特点 1.中年期思维的现实性、灵活性、智慧性2.中年期辩证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二)中年期智力的发展 1.早期对中老年智力发展趋势的观点 20世纪50年代前,韦克斯勒认为,智力随年龄衰退是整个有机体普遍衰老过程的一部分。2.特殊智力学说:20世纪50年代后,卡特尔,将智力划分为: 液态智力:加工处置信息和问题化解的基本过程的能力。随其神经系统的发展明朗而发展变化的。晶态智力:掌控社会文化经验而赢得的能力。又称文化科学知识智力。 这两种智力在青年期都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成人阶段,液态智力开始下降,出现衰退的趋势;而晶态智力一直保持相对的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在中老年期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四、中年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1.关于自我的概念①自我是人格的核心。②自我是第一“组织者”。 ③自我的发生改变意味著个体的思想、价值、道德、目标等非政府方式的发生改变。④自我的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成年期的自我发展水平:①遵奉者水平②公平水平③自主水平④整合水平3.影响自我发展水平的因素:①年龄因素②受教育水平③认知发展水平 (二)人格特征 1.中年期人格结构的稳定性(人格结构的构成成分不变;各成分的平均水平不变) 2.中年期人格的成熟性:①内省日趋显著②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明朗③为人处世日趋圆通 3.中年期性别角色日趋整合出现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的变化趋向,这种“男女同化”的人格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完美人格”。(三)适应环境的控制理论 社会学指出,掌控就是人类发展的中心主题,人的犯罪行为系统分成两类:初级掌控和次级控制。 初级控制是人类通过改造环境而控制环境的企图,是创造性的适应环境的行为系统;初级控制是人的根本愿望。 次级控制就是指人类借由发生改变自己以迎合环境的企图,就是被动的。次级控制就是在初级掌控中断后发生的,相同个体对次级控制赢得实行的策略可以有区别。研究说明,成年期的初级掌控水平就是平衡的;次级控制的水平多样而宽阔,它的发展横跨着整个成年期,随其年龄的快速增长,个体可以运用更多样、更有效率的次级控制策略去适应环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fb7dc1a83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