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把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意义。 3、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4、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 常识读记 1、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 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 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潜 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 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 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 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 “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 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 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2、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吹捧, 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 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 因而也就有了思妇的闺怨和游子的羁旅乡愁。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反映在《古诗十九首》中,即大多写思妇游子的相思 离别之苦和士人失意的苦闷哀愁。 预习检测 1、解释下列词语含义 芙蓉:()兰泽:()遗:()所思:()远道:()还顾:() 旧乡:()漫洁洁:()同心:()终老:() 答案: 芙蓉:荷花。兰泽:长着兰草的沼泽地。遗:赠送。所思:所思念的人。 远道:遥远的地方。还顾:回头看。旧乡:故乡。漫洁洁:形容路途广阔无边。 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这里是说夫妇感情的融合。 终老:度过晚年至到去世。 2、口译全诗 答案: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文本研读 一、整体感知 L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 游子思乡之情。 2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 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3 .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 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 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问题探究 1、简要回答诗人为何忧伤? 明确: ①诗人远离家乡与思念的人分离;②他想回到家乡,但长路漫漫,欲归不 得;③他与思念的人都深爱和思念对方,但却不能相聚。 2、《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 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 明确: 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 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 幽、高洁的意境。 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 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 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 “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 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 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 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4、关于《涉江采芙蓉》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 (一)主人公是女子。理由: (1) “远道”与“旧乡”对立。当时男子游宦京师洛阳,远离长江。 (2) “还顾”接“所思”,“同心”即真心“忧伤”的也不只是女子一人。 而女子采莲是旧俗,“芙蓉”即“夫容”,“莲子”即“怜子”; (3)《古诗十九首》是文人独立创作的作品,可以主客移位(对写法)的 方式,以女子的口吻来写。 主旨:女子思夫怀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fef7934c9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