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学生主体地位,谋取高效课堂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广,还原学生主体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唤起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探索欲望,充分激活大家的主观能动性,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置井然有序的自主探究和学习活动,这样才能优化教学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灌输式语文教学模式,改而引导同学们树立自主意识亲身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最终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下面笔者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对如何还原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进行课堂流程净化与探索: 一、构建和谐课堂,设置开放问题 课堂氛围是同学们通过课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环境,适宜的环境利于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诱导同学们全身心投入学习和探索中。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善和谐、民主和平等合作的新型高中语文课堂,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设置开放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同学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汲取知识,提升能力。 比如,我们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笔者先让同学们了解文章的背景,然后引导同学们通过感情充沛的朗读和有针对性的细读精读来体会和感悟作者的感情倾向,然后设置开放性问题,组织同学们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探讨自己对自由的理解和认识。最后再引导大家思考如果我们需要写演讲稿的话,可以从本文学习那种内容和精神?这样的开放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见 解展开讨论,然后我们再同大家一道分析各自观点的利弊得失,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二、契合学生心理,激活探究欲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会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爱好等因素,也就是积极揣摩大家的对知识的预期心理,保证在学习活动中能在紧密联系学生固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有所超越和创新,从而拓展学生视野,发散学生思维,激发探究欲望。 例如,我们在学习《离骚》时,因为考虑到大家会对楚辞的句式和用词方式不太熟悉,普遍感到内容深奥、诗句生涩。为防止因此带来的学习状态萎靡不振,笔者就话锋一转,从端午节的来历导入主题,先诱导同学们从端午节谈起,接着再借助多媒体让同学们通过视频材料先来认识春秋时期屈原所在的楚国的历史背景,了解一下楚辞的艺术手法和风格,然后再指导同学们查询工具书的进行自主研读,熟练以后再分析作者是用怎样的方式来抒发自己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的。 三、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主探索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由以往的对知识点死记硬背的“学会”模式转换成自主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会学”新型学习模式。这样的过程突出了学生对规律的探索和 方法的实践,为培养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奠定基础,这才是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与发挥。 比如,在指导同学们开展阅读学习时,我们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自主研习略读课与精读课由于学习任务不同而适用的不同阅读方式,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分析作品的写作手法和表现特点,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指导同学们利用丰富的学习工具处理阅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此设计,教学才能让同学们阅读各种文体的文章时,能够游刃有余地去自主探索问题、掌握新知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发展自我独立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 以上是我通过多年的课堂实践对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还原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的探索与总结。总而言之,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让学生体会语文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从而树立自信,提升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 重庆市松树桥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010b6ad84868762caaed5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