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教案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李白从白帝城到江陵沿途的风光,感受三峡的壮丽。 这首诗的题目《早发白帝城》,谁知道它的意思? 早:早上。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展示地图) 师: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读懂了哪些词的意思?或者哪些词不懂? 朝:早晨。 彩云间:彩云,五颜六色的云霞。间,中间。 辞:辞别、离开。 还: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课文大意。 谁能用“代入法”说说每句诗的大意? (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一声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 课文讲解。 A,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分两层意思来写,第一层告诉我们诗人出发的时间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第二层写长江两岸的景色。诗人的叙述顺序很清楚。)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从“朝”和“彩云间”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当诗人离开白帝城时,天上彩霞一片。表示他心情是很愉快的。) “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很高) 教师讲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早晨,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射出万道金光,照在山顶的云朵上,云变成了金色、红色、桔黄色、紫色„„环绕山顶,环绕着山顶上的白帝城。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 边讲解边板画“彩云间的白帝城”。 ③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 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师:对,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怎样? ④小结: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 ⑤指导朗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⑥第二层是写长江两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 ⑦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 明确: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 ⑧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引导学生看课本的插图《早发白帝城》。谈话:这首诗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十分高兴)李白在释放后写了这首诗,不但描写了长江两岸雄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达了自己经过艰难岁月之后,被释放的喜悦心情。为什么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①顺水行船(客观);②心情愉快,急切盼归(主观)。 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在学习小组讨论一下,再试着把想象到的景象画成简笔画。每组选送一幅好作品到班上来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小结。 a,在这样的画面中,假如你是坐在小舟上的诗人,会怎样来吟诵这首诗呢? b体会诗人心情及诗歌意境 1、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交流: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顺水行舟;作者愉快的心理使然。) 2、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在第一句就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为什么诗人说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间呢?(地势高;作者心情高兴。) 3、展开想象: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奇丽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学生自由描述。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吧!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带表情齐声朗诵。 5、背诵。 刚才老师发现这首古诗同学们读得很熟,甚至有很多同学已经会背了。下面请所有能背的同学背给大家听听。 6、老师也想当场背一背,邀请刚才没背过的同学和我一起来,行吗? 八、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轻松喜悦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课外找一两首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0701784da38376baf1fae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