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观的探讨随笔 近日来,会经常发现一些年轻的人得了癌症,不免会为之惋惜。这不由得让我的心中有了些许不是滋味的触动:是对生命脆弱的一种感叹,也是对周围人无视健康的一种忧虑。 也许大家平时只听过“人生观”几个字,我也知道,今天所提到的这个“人死观”的话题,一定会引出许多不同的观点与争论。不管我说的对也好、错也罢,能引起人们的思考与重视总还是好的。 说到人死观,先是想起了孔子的那句“未知生,焉知死?”也是受老夫子这句话的影响,儒家几乎绝口不谈及死亡。但做为医生的我们谈论生死,应该是无所顾忌的吧!给我印象颇深的还有赵本山小品中范伟曾经说过的那句:“我不想知道我是怎么来的,我只想知道我是怎么没的。”在逗得诸君诙谐一笑之余,可曾有所反思呢? 人死无非是分为几种情况:自杀、意外、疾病。在这里我只谈谈最后一种,因疾病所带来的死亡。究其根源,也许有些是因为基因的遗传,但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因为后天生活习性的养成与健康意识的淡漠而造成的。 生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知道人体内只有神经、心肌属于永久性细胞,其它的许多细胞每天都在进行着新生与死亡的交替,这样才能维持着我们的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行,所以说,我们表面上是活着的,但体内每天都在经历着死亡,只是我们不曾留意罢了。 许多人都认为自己还年轻,不注意规律的饮食与生活习惯,如长期大量的饮酒与吸烟,他们总是认为自己还有太多的时间,等年龄大些了,再注重保健也来得及。孰不知现在的你,不再是去年的同一时间的那个人,因为你的思想与身体状况都在发生着改变,虽不能说过去的那个你已经死了,但从心理和生理角度讲,已不再完全相同。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看到院子里盛开的花凋谢了,你也许会漠不关心地说上一句:“这有什么,明年还会再开的。”可有几个人曾想过?明年盛开着的`虽是同样颜色的花,但绝对不再是今天的这一朵。 人体内细胞的生与死保持着它们的平衡状态,而生活规律不当只会加速一些细胞的死亡,当我们体内的受损细胞超过再生的细胞时,我们体内便隐藏了潜在的危机,这将随时危害着我们的健康,当那些不适的症状表现出来时,再来治疗、再来叹息是否有些为时已晚? 也曾有病人问脂肪肝应该吃些什么护肝的药?本人认为这如同在黄河中淘沙,如果不从源头制止,不从生活习惯与饮食上控制,只靠药物来治疗,效果怕是微之甚微吧! 所以,我们应该对于死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并不是让大家消极的面对人生,得过且过。而是让我们的心中时刻存在着一种对于衰老,对于疾病,于死亡的危机感。只有当我们意识到死的存在,才会加强对生的珍惜。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健康,增强保健意识,注重一下科学的养生之道。保持乐观的心态,善待自己与家人。在这里不妨引用美国著名哲学家爱默生的一句名言:健康才是人生第一财富。 在诸位同行面前说这些,自知是在班门弄斧。但,此文只为抛砖引玉。若引得诸君片刻的思考,也不枉我费了这半天的功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273a0d180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