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教学反思 段纯中心小学 张兔林 一、从学具操作中逐步抽象出口算方法 由于本单元内容是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一部分学生直接通过“想加算减”,就能比较顺利地学会20以内的减法,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加法不够熟练,在初学减法时会感觉无从下手。所以,课堂上我给学生提供了小棒,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口算方法。例1教学十几减9,情境图引出的是15-9的计算,学生摆出15根小棒(左边10根,右边5根)后,要从中拿走9根,而不同的拿法,就体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方法意识是不明显的,他们基本上都是数出9根拿掉,(其中有从左边开始数的,也有从右边开始数的)然后数数还剩6根,知道了13-9=6。至于从哪部分里拿走了9根,体现了怎样的计算方法?学生是不明确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学生交流的时候,我就在黑板上画小棒,再现了学生的拿法:(一)从左边起数出9根拿走,其实就是先从几里减去了9?剩下几根?右边本来有几根?一共剩下几根?边讲边板书:10-9=1 1+5=6。(二)从右边起数出9根拿走的,先引导学生看清楚,15可以分成10和5,说一说你是先拿走了几根?这时剩下几根?还要再拿走几根,为什么?最后剩下几根?板书:15-5=10 10-4=6。我的意图是:学生有了这样的操作方法,教师就要想办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认识这种方法,使学生基于操作的感性认识抽象成数学思维,掌握口算方法后,就可以将方法迁移到不同的题目上去了。但是实践中发现,这样的抽象过程学生较难理解,特别是第二种方法,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先要想15-5=10,由此我觉得,这个抽象的过程应逐步过渡,给学生一个认识上的坡度,使他们的思维水平自然而然逐步提高才合适。所以在教第一个红点的时候,还是应该注重学生感性认识的积累,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路,围绕学生拿小棒的方法,结合实物进行讲解,达到慢慢引导的目的。比如第一种拿法,引导学生说出:“从10根里拿掉了9根,还剩1根,加上右边的5根,等于6根”就可以了,第二种拿法则是:“先拿走右边的5根,再从10根里拿走4根,还剩6根”。对照自己摆的小棒,说说自己的算法,这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抽象口算方法的第一步。然后结合“自主练习”的练习,让学生看图说说思考过程,继续巩固思路,逐步认同一种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从而学会十几减9的计算。 有了“十几减9”这部分内容里感性认识的积淀,在教学十几减8、7时,再引导学生从实物的操作,过渡到抽象的数的运算,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学生的理解上也不会产生障碍了 二、正确把握“算法多样化”,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 这里的算法多样化,其实是算法的个性化。计算十几减几可以有不同的方法,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维方式不尽相同,面对新问题所使用的方法必然也有不同。比如,有的学生加法熟练,他们就是喜欢想加法算减法,既快又对;但是有的学生就是喜欢先从10里减去一个数,再算出结果等。应该说这些方法都是学生自己认同的方法,是带有学生个性的方法。教师不应强求学生一定要掌握某种方法,或是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上呈现的所有方法,只要学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得得心应手,那就是好方法。当然,教师还应密切观察学生的反应情况,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 在学生在掌握了计算方法后,适时地将减法与加法沟通起来,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减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体会“想加算减”这种计算方法的简便性,促使学生的减法计算越来越趋向于熟练。这样的沟通,还有利于学生由点及面地建构知识网络,能够加深学生对一些减法实际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结合本单元的计算教学,我们要进一步关注学生搜集信息、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尝试用三句话来表达题目的意思,解答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等;多利用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使学生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来,并且学得扎实,学得快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60c6ca14028915f804dc2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