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秀才 作者:暂无 来源:《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7年第5期 甄秀才近来诸事不顺。 村里人都这样说。可他还是每天清早提个破书篓,乐呵呵地从村东晃悠到村西,温温吞吞地踱到涑水边的大石头,翻开那几本缺胳膊少腿的书,好像那个落第五次的人不是他。 什么叫读书人的样子?村里人都劝他多学学贾生。人家柴门掩得结结实实、严严密密,人家头悬梁锥刺股,发愤忘食,全村都听得见他激昂的读书声和因病重而震得茅草翻飞的咳嗽声。大家都说他是个好苗子,必有大出息。 他娘也曾拐弯抹角地劝过他。甄秀才愣了好一会儿,才捡起一丝苦笑,讷讷道:“读书人……样子……娘,什么是读书人呢?”他娘望着这个不开窍的儿子,翻着白眼重重抡了他几巴掌,罚他三天不能吃饭。这是甄秀才第二件不顺的事。 可甄秀才就像着了迷一样,逢人便问这个问题,一来二去地,他碰见了难得出来溜达的贾秀才。贾秀才见他先是一笑,然后大老远地喊:“甄兄以为如何?” 甄秀才一惊,他心里转了八十一个弯,思忖来琢磨去,硬着头皮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读书人的追求。读书人不求名,不求利,毕生所愿,无非是明明德于天下,无非是学有所用解民倒悬。” 贾秀才收拢了手中纸扇, “哦?那甄兄应致力科举,及早衣紫啊。” 甄秀才双肩渐渐塌了下去,耷拉着眼皮,有气无力:“甄某好读书,经史子集皆有涉猎。见识多了,越发觉得八股不过一个花架子。且对圣贤著作的解释,本是个见仁见智的事,何必因一家之言废千千万万读书人肺腑之见?甄某性不喜束缚压抑,便……” 贾秀才笑出了声,打断他:“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又接着说:“口口声声标榜自己不逐名利,往往是因为名利从不青睐于他,由此而生愤懑,生阴怨。甄兄整日无所事事,与乡里小儿无二致,却妄谈明德,将己列入高士……贾某,不以为然。” 甄秀才双眼微眯,专注地听着。 “贾某家贫,众所周知。故一日不敢稍加解怠,珍重科考,望有朝一日,一举跃龙门,报父母之恩,报父老之怀。君荒废正业,不思家中米缸,只求自身心安,逍遥度日,浑浑噩噩,哪里是个士人样?” 甄秀才死命地盯着贾秀才,阴恻恻地道:“听君一言,胜醍醐灌顶,哈哈。”他有些癫狂地转过身,颤巍巍地往前走,不知何时来了凑热闹的人,半是同情半是欣慰地望着他。贾秀才扬了扬下颌,倒是叹了一声。 等曾经到过的最遥远的地方都已经走过,甄秀才席地而坐。天色还早,树声稀稀落落,蓝色天穹离人近,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开始自说自话:“那贾秀才,怎么几年不见,成了这副模样?无礼自傲,洋洋得意。哪里是圣人看好的传人,分明是个不自知的蠢材。瞧瞧他沾沾自喜,妄想鲤鱼跃龙门,把圣贤之道当成什么了?”他越想越生气,手揪住地上野草,一根根地拔,“但我来指责他,又有什么倚仗呢?依他的意思,我这样溺于孤高,比毫无追求之人更无用。怪哉!怪哉!” 他的动作静止,眼里光亮一闪,喃喃:“这样……那,他以为他高于我的……追求。他,有担当?真是混账!”甄秀才觉得贾秀才是个让人脑壳疼的人物,他开始反驳:“世人汲汲,唔,无可厚非,读书人若个个像他,那还了得,奸佞当道,武将夺权,民不聊生……”甄秀才打了个寒噤,颤了颤。“不要名,不要利,是因为本来没有名利。这,这,这哪是个读书人,唉……” 他这时对贾秀才竟生出一些微妙的同情来,似乎打算“大人不记小人过”。 “甄某空有报国之志,不逢盛世,不愿折腰为五斗米。世人不知吾,理固宜然。万万不可拘己以媚世,万万不可。”他如是总结。 整理好心情,甄秀才还是一如既往地飘回村,路上遇见的张裁缝、剪刀李都不约而同地捶捶他的肩,力度……不可谓不重。甄秀才只当是玩笑,没看见张、李神色之庄重,仿佛在用这个行为向下一辈传递责任。承平天下有他们的一份力,他们卖力千了,他们觉得,也该是甄秀才大出气力的时候了。 至于甄秀才怎么觉得,谁知道呢?点评 贾秀才追逐科考,望有朝一日,一举跃龙门,甄秀才追逐于学有所用解民于倒悬,以求报国。前者重现实,但因为追逐方向的局限,终究摆脱不了“俗”与“迂”二字,就算得了功名,报得父母之恩、父老之怀,也难成为济世之才;后者重理想,但因为人生追求仅停留在口头上,即便目标高远,意义非凡,但也只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于人无助,于时无用,终归不过梦一场,幻一场。 本文中,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设计了两个相对的人物形象,而又绝非形成正与反的对比,也无意于去区分两位秀才的高下,只是通过他们言行的呈现,表现出双重的讽刺意义。而对于我们读者而言,更要从讽刺中明白一个道理:追逐,需要高远的目标,也需要努力与实干。对此,段末张裁缝、剪刀李这一细节值得我们深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7c33ff074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