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思考--王强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一些经济贫穷、观念落后的地区,连最基础的音乐教育都无法得以开展。然而这些地区恰恰很需要一些能使孩子开启情智,求索真善的导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最需要的是适应新时代、具有高能力、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更好地开展中小学音乐教育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音乐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最首要的目的和任务。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在此也愿为音乐教育及至整个教育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要充分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一,对中小学生开展音乐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在而且还可以保护调节他们大脑的兴奋中心。从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小学生一般都很爱好活动,善于模仿,易于幻想,接受能力也较强,但同时也存在着缺乏自制能力,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弱点。如果能巧妙地利用优美的音乐,就能有效地集中学生注意力,调节他们紧张的学习生活,使这个年龄易激发的兴奋得以调节与疏导,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良好健康的发展。 第二,开展音乐教育能有益于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并有助于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些教师和家长认为,中小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对音乐的学习是浪费时间,甚至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这种想法是不科学的。 第三,开展音乐教育能塑造中小学生的精神人格,陶冶他们的性情,净化他们的心灵,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优良的品格的高尚的情操,使学生在“有声”的艺术实践中,得到“无声”的人生的启迪,更好地培养适应新世纪的要求的人才。开展音乐教育能帮助中小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使他们熟悉我国的世族民间音乐,进一步了解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审美力。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教育部门的重视,以及增加对音乐教育资金的投入是改善目前音乐教育状况,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音乐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随着教育体制的完善,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而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大批既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又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更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 作为新世纪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首先要具备勇于奉献的精神,这是教育工作者所应当有的优秀品质。音乐教师还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心理素质。随着中国经 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中小学获得知识的途径比以前大大扩展,有些小学生通过阅览图书或查阅网络等途径,知识结构已相当惊人。这就要求我们中小学音乐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在节奏日趋加快的现代社会中,更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一切挑战。音乐教师还要求掌握较全面的知识。当今社会是各门学科急剧分化,同时又不断整合、重组的时代,当代教师必须知识渊博、文理兼通、一专多能。 三、在音乐教育中如何渗透创新教育 一、培养创新精神的必要性 就社会发展的本质而言,它是人的主体的发展,是人的客观外在世界和主观内心世界的创造性的发展,这种创造性是人类生生不息、永往直前的本质所在。创新能力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进步的条件,也是衡量一个民族和国家是否富有生机和活力与持续发展的标志。在新世纪里,人类社会将是一个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融合一体高速发展的崭新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带来的物质文明和人类认识自身、发展自身带来的精神文明,要求社会的每一个受教育者除了要熟练地掌握一切推动社会发展的高新科技与先进手段,必须还要能够创造性运用这一切,更好地推动自身并融入整个社会的发展。这种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的水平与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教育的角度而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主体性创造发展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的。只有人的主体意识得到唤醒和培养,人才能以积极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力量,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整体发展。教育者必须站在人的发展的高度,去实施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富于创意的教育模式,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认识与创造的社会主体。 二、培养创新精神的可能性 艺术都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提炼和创造出来的产物,而音乐则是一切艺术是最自由的艺术。它采用的物质材料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的转瞬即逝的声音,它的表现既不受造型艺术那种具有形象的限制,亦不受语言文字概念的约束,所以,这种自由的艺术为人们提供的创造空间最为广阔。 特别表现为它的情态空筐结构——可以容纳不同时代与不同民族的人们心中最微妙、最细致的各种情感变化,以及理解的模糊性——某些听觉印象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就使得人在音乐的审美中,所产生的想象与思索是最大限度和多向辐射的。具体论之,音乐教学中利用音乐的这种艺术特征,对学生主体分行能力的培养的可能性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的声波做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物理能量,它能对人体的生理结构直接产生物理和化学的作用。而人的听觉器官,从进化论角度看,在奉行与特征上相适应于外界声音的存在并受其影响的。当它受到外界声音的物质刺激时,必然要产生各种鲜活的、经过不断汇合和交织的主观感受。把二者统一 起来看,音乐的有选择、有组织声音的存在和人的耳朵对这种声音的反映是一种必然的互动关系。 2、在现代音乐美学的理论中,人们都接受这么一种看法,即认为音乐的运动与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异质同构的关系。在这方面,美国的心理学家和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就认为有物理世界、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三种力气结构中,人在进行音乐的各种活动的时候,除了物理能量与生理反应对应关系之外,更本质的是对一种充满活力的生命运动形式的自主把握和独特理解,就是音乐形象。 新时代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工作中,需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具有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当前全国基础教育领域兴起一股教育科学研究热潮,涌现出大批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先进典型,科研不再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专利。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与进俱进,面向教育教学实践,开展应用性研究、实证性研究,研究解决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发现、挖掘和形成适合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甚至建立新的教育理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9db703fee06eff9aef80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