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常见否定词义辨析 作者:周 波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4年第4期 江苏沭阳建陵高级中学(223600)周波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经常遇到否定意义的实虚词,而这些否定性词语,往往会影响翻译的准确与精当,对其作收集与归纳,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高中教学积累,进行归类、整合,对其略作管窥之见。 一、不需要借助其他语境、词句的推导和揣测,直接表示有否定意义的词语 所谓直接,就是直截了当,不兜圈子,不拐弯抹角的含有否定性的意思。根据平时教学实践,列举如下案例。 1.“不”。如《荀子》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为副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个别副词的前面,表示否定。 2.“弗”。为“不”的同源字。《吕氏春秋·察今》中“澭水暴益,荆人弗知”,《战国策·秦策一》中“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以上均表示副词“不”的意思。 “不”与“弗”的意义是相同的,它们都不能用来否定名词,只表示一般的句意否定。 “不”与“弗”也略有区别:“不”可以不带宾语,也可以带宾语;“不”后面的动词有两种,可以是不及物动词,也可以是及物动词;“不”后面的名词使用,也用作动词或形容词;“不”还可在句末使用,所构成的句子属是非问句,可翻译为“没有”“……吗”等意思。“弗”后面使用的词语一般为及物动词,且动词后面无需添加名词,往往不需要带宾语;“弗”后面的名词通常用如及物动词。 3.“否”。《说文解字》中的“否”为“不”也,意即不然,不是这样。也可作“不”的通假字。 如《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其中“或不焉”的“不”通“否”,即“不去”之意。《孟子·梁惠王上》中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该句中的“否”为“不”的意思。另外,《周易》中“否极泰来”的“否”,为卦不顺利,不好的时运,句意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水经注》中“穴有通否,水有盈漏”,“否”为阻 隔不通的意思。 “否”在用法方面,和作为表示应答之词的“然”字的意思对立。在单词句中,常等同于现代汉语的“不是这样”,“不然”或“不”,它表示否定的一面,常在否定迭用的句子里使用。 4.“无”。没有,与“有”相对。《游褒禅山记》中“可以无悔矣”,其中“无”即“不会”。 “無”,古书中也可写作“毋”,有些古书也作“无”;“無”表示劝阻、禁止时,通“毋”;“無”偶然也作“不有”,还可以说为“無有”,“不有”用于没有主语的分句里,还可用在否定词后面用作双重否定。 5.“毋”。表示“劝阻”或“禁止”的意思,相当于“别”“不要”。《说文解字》中“毋”,“止之”也,意为“不”,同为此意的还有《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中“燕、赵城可毋战而降也”。《史记·项羽本纪》中“毋妄言,族矣”,“毋”为“不要”之意。又如《史记·外戚世家》中“文帝幸邯郸慎夫人、尹姬,皆毋子”,“毋”通“无”,为“没有”之意。 6.“勿”。没有。《六国论》中“齐人勿附于秦”,“勿”是否定副词作状语修饰“附”,可译为“齐人没有归附秦国”。 “毋”和“勿”两个词的意义相同,往往用作祈使句,两词都可用在谓语动词前面,表示有劝阻或禁止的意思,常用为现代汉语的“别”或“不要”,其后的名词用如动词。“毋”可以与形容词、动词一起连用,一般用作对行为状态的否定;后面的动词可带宾语。“勿”可放在谓语动词前面,表示施事行为的主体不打算实施某一行为动作或不选择,其后的动词往往不带宾语。 7.“非”。在《劝学》中,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的句子,“非”即为“没有”“无”的意思;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其中“非”为“不正确”“不对”的意思;《孟子·公孙丑下》中“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非”为“不”“不是”的意思。 8.“别”。《红楼梦》中“你别埋怨。打了哪里”,“别”为副词,表示禁止,“不要”的意思。 9.“未”。《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又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均表示否定,相当于“不”。《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徹彼桑土,绸缪牖户。”“未”意思为“不曾”“没有”。 “未”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动词前面的“没有”,表示事情、行为还没有实现,有将然的否定,如表示过去不曾发生某事(没有),还表示含蓄、委婉的否定,也表示事情尚没有发展到某种状态(还没有),某种动作行为仍未施行(没有)。 此外,要注意“未”和“未尝”的区别:“未”着重点是与将来实现的可能性作对比,或和已经实现的事实对比,而“未尝”只是简单地对过去作否定。 10.“莫”。《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诗经·小雅·小旻》:“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此两句中“莫”作副词,相当于“不”。《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资治通鉴》:“莫用众人之议。”此两句中“莫”表示劝诫,意思为“不要”“不可”“不能”。《诗经·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此两句中“莫”的意思为“没有谁”“没有什么”。表示此意的还有《秋水》中有言:“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由上述事例可见,“莫”是一个否定义的不定代词,可翻译为“没有那一种东西(事情)”“没有谁”等;上古时期“莫”字偶也可作否定副词,意同“不”;自汉代以后,“莫”常常用于祈使句,可作“勿”字讲,用作禁止。 “莫”与“若”“如”连用时,“莫”作主语,是代词,译为“没有人比得上”“什么都不如”;否定副词前的“莫”多为代词。 二、在句子中通过上下文语境来推导和判断词义,间接表示有否定意义的词语 1.“微”。《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左传·僖公三十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即“非”“不是”之意。《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国语·周语》:“微我,晋不战矣!”“微”即“无”“没有”之意。 2.“休”。《三国演义》:“玄德急止之曰:‘休惊百姓!’”《摸鱼儿》:“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意为“勿”“不要”“别”。 3.“罔”。《尔雅·释言》中明确有言:“罔,无也。”“罔”,相当于“没有”,同样表示此意思的还有《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初并天下,罔不宾服。”《诗经·大雅·抑》中:“罔敷求先王。”在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有:“世人罔究壶中景,象外春光亿万年。”句中“罔”为副词“不”的意思。《书·大禹谟》:“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句中“罔”通“勿”,表示“禁止”或“劝阻”,相当于“别”“不要”。 4.“靡”。在《尔雅》中直言道:“靡,无也。”意为“没有”的意思。同为此意的还有《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小雅·采薇》:“靡室靡家。”另外,《韩非子·内储说下》一文中有言:“敌之所务,在淫察而就靡。”这其中的“靡”,即“非”“错误”。 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前提是要有一定的词义储备。“常见”则意味“熟悉”。学习中,死记硬背地学习文言文词义显然是不太现实的,况且也没有必要。所以,就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否定词义与用法,通过上述的分析和比较,再在学习实践中去巩固和应用,定能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责任编辑陈剑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c33bbc10b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