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8.《吆喝.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题:18 吆喝 (萧乾) 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重点: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难点:吆喝的文化内涵 课前准备 授课时间:1课时 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教学方法:听说结合;讨论演绎;讲练结合 教学手段:课件、视频、音频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布头》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检查预习 (1) 导入新课:播放吆喝声录音,指名猜测其内容。(《磨剪刀》《《冰糖葫芦》 (2)介绍作者: 教师 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打印陈超民的《小食花样年华》。下载北京吆喝声级相声《卖 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原名萧炳乾,生于北京,蒙古族。世界 闻名的 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 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国在欧洲唯一的战地记者。主要著 译作有《梦之谷》、《人生百味》、《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3)检查预习情况。 a.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招徕(lái)局囿(yòu) 隔阂(hé)馄饨(hún tun )饽饽(bōbo) 秫(shú)秸杆 荸荠(bíqí) b.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招徕 隔阂 合辙押韵 二、整体感知,重点分析 思考: 1、请根据课文内容给“吆喝”下个定义? 2、 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吆喝声?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 3、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通过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分析明确: 1、吆喝是小贩们通过叫卖,来吸引(招徕)顾客的一种口头广告。 2、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吆喝声?-----了解主要内容 卖馄饨 : 馄饨喂--------开锅! 卖饽饽: 硬面-----------饽饽 卖柿子: 喝了蜜的大柿子! 卖糖葫芦: 葫芦儿--------刚蘸得 卖烤白薯: 烤白薯哇真热乎 卖秸秆玩具: 小玩艺儿赛活的 卖吃食: 卤煮喂,炸豆腐吆 卖萝卜: 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卖冰棍儿: 冰棍儿----------三分嘞 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理清文章思路: 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季”。 第三部分(11—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PPT: 早上(5—7) 从早到晚(5——9) 吆喝 晚上(8—9) 详写 春天 到夏天 一年四季(10) 秋天 到冬天 最具体生动写卖柿子 吆喝的内容 吆喝的声调 吆喝的音韵节奏 (11) (12) (13) 3、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民风民俗的喜爱。 香、味,顿时萦绕而充满了我的感官,引起我长时间的含泪的微笑。”-----冰心 三、研读与赏析,拓展延伸 1.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体会其中的意味。 (1) 有儿化音: (2) 运用轻声 (3) 方言词语 (4) 合辙押韵 为什么作者要大量运用“京白”口语?罗列了这么多的吆喝声,是不是繁冗了些? 明确:作者运用“京白”的艺术语言,一是因为他对北京家乡的热爱,二是因为写的“吆喝”都是当地的口语,用当地语言来写更真实,更生动幽默,更有表现力。 过渡:文章有了过渡,才能成为生气灵动的整体 (5) 过渡衔接 找出本文中的一些过渡句,说说这样过渡的好处。 (1) “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此句在上下文中衔接自然,自然引出北京街头叫卖声。体现了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 (2) “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用浅显的比喻把街头吆喝声之多巧妙地写出来,又顺其自然引出晚上的吆喝声。 2、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 分析卖柿子写得如何具体生动时播放相声《卖布头》的视频“卖柿子”这一段 利而俏皮的京白”引出下面的语言赏析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段),总写老北京街头商贩为招 第二部分(4—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包含着怀念之情, 总结过渡:“ 读了萧乾的《吆喝》,他那流利而俏皮的京白,使得七十年前的北京城的色、由冰心的“那流咱们广州大街小巷中也时常能听见这样有特色的吆喝声,你听过哪些? 全班演绎广州旧事——《小食花样年华》中的吆喝(结合课堂实际,从粤语方言、声调变化、合辙押韵等角度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并辅以朗读指导,再现广州吆喝。) (1) (师)那时夜晚路灯昏暗,这种供人宵夜的小贩晚饭后就挑着点上盏如豆火水(煤油)灯的担子,扯开嗓门叫卖,没想到喊出一场“对台戏”,街边顽童总应着小贩的叫卖一唱一和:芝麻糊(女生)——系你舅父(男生);糯米麦粥(女生)——系你阿叔(男生);绿豆沙(女生)——系你阿妈(男生);杏仁茶(女生)——系你阿嫲(祖母)(男生)。小贩当然绝不会气急败坏,街童把甜品与亲人联系在一起,更使人想到如蜜的亲情呢。 (2) (师)温情之外是幽默,例如叫卖:“芥菜、老姜、生菜仔!” (师)(女生)那边就有回声:“嫁错老公生错仔!” (师)这边刚喊:“豆腐!”(女生)——(师)语音未落,卖玉米棒的叫:“包粟(包馊,粤语馊=粟)!(男生)” (师)叫卖时差造成的误会,引得人哄笑一团。 (3) 总结声乐艺术特点。“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的吆喝不只是简单的叫卖声,此时在你听来,这吆喝是什么?”(声乐的艺术)“虽然他们的表演不像舞台上的艺术家一样高雅,可是却展现了老北京浓浓的民俗风情。品读吆喝,就是品读老北京的民俗风情,正是这独特的民俗风情,让北京有了区别于别的城市的气质与面貌。” 3、体会吆喝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 (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概括出吆喝人生存状态: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又是一群什么样人呢?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么样的呢?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关键词句。(生活艰辛)他们这么艰辛,收入怎么样? (2) 分析文章第六段,感受吆喝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齐朗读第六段,看看这个卖馄饨的人是如何面对生活的?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吆喝人?(从“皮要薄,馅要大”可以看出一个老北京人的真诚、实在。) ——从中你还能读出什么?(对生活的热爱。面对生活的困难不低头,乐观) 四、作业布置,仿写练笔 观察在街头做生意的人吆喝时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并用心体会吆喝的音调艺术,体察吆喝人的生存状态,体味吆喝人的人生境界。写一个片段。要求:300字左右。 总结: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寻找一种历史的积淀、品味这个城市的脉动,也是一条学习语文的良好途径。 课后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d27bdbd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