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发生行为变化的期望。这里说的行为变化是指在教学后学生必须能做的以前不能做的事情,也就是说教学如果能促使学生某一种学习行为出现,也就意味着某个教学目标已经实现。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课程专家崔允漷教授说:“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 第一,把教学目的当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都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对落实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都起着导向作用。但教学目的着眼于教师的教,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描述,所以是以教师为主体表述的。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学,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所以是以学生为主体表述的。从这个点能够看出二者教与学的观点不同。教学目的往往指出的是教学的方向,把期待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水平作为方向提出来。教学目标则不同,它把期待学生学到知识、形成水平、学会学习、情感变化的具体行为变化提出来,是能够具体观察和测评的,也就是说能够操作的。教学目的往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是教师必学这样做的。教学目标更多地反映出教学过程中的要求,所以教师既要预设好教学目标,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依据需要实行调整或变更。 第二,把手段当成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要达到的目的,而不是教学手段。在教学参考书和网上的教案中,几乎所有的教学目标都有“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在教案或教学实录中看不到达成这个目标的任何措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一种语文水平,能够作为目标,如果确定为某一课的目标,就要有明确的指标,如:具体内容是“流利”还是“有感情”,怎样交给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培养这样的水平。 第三,考虑教学目标不全面定得很乱。 有的目标是有了知识技能目标,把过程方法给扔了;有的是把知识技能目标有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没有了。 面对这些问题,怎么来实现科学规范准确的设计教学目标?那么我想给大家提供这么几个行动的策略、行动招数。 第一招,走进文本。教师走进文本 是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我们就在阅读教学中就无法实现这个新理念。拿到一篇课文,教师首先应该想到的不应该是如何设计,而是教师自身应该对文本有一个解读。教师在阅读课文时,首先是一个读者,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来读文本,走进文本的世界,就更能用心去感悟,就能有自己独特的解读,其次才是一个教师,如果过早的以教师的身份、视角来读文本,就会很容易的陷入“技术解读”的误区,从而使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程式化、工具化,而丢失了文本本来的人文魅力!要做到四个“深入”:1、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即对重点、难点、疑点等心中有数;2、深入领会文本中心,即准确洞察作者写作文本的背景和其中寄寓的主旨;3、深入把握文本特征,即对文本的结构、语言、文体等了然于心;4、深入揣摩编者意图,即充分设想本文应着重发挥哪一方面的“例子功能”,便于教材中有的放矢! 第二招,整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决定了不但要注重字、词、句、篇知识性内容的传授,还要重视听、说、读、写水平的训练和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心理素质教育。所以,在确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从多角度考虑,使之体现知识、智能、德育三方面目标的整合优化。认知领域的目标,应按水平结构分为识记、了解、简单应用三个方面。(1)识记:学会本单元课后生词。(2)了解:了解每个环节的内容。(3)简单应用:使用所学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表述一个话题。 第三招,具体。教师在确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时,要紧扣大纲,依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所确立的教学目标,要能在40分钟内具体实现;表述要明确、具体、规范,便于理解、操作和检测。如第七册《繁星》一课,有位教师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整体阅读课文,记住本课生字新词,概括课文内容,说出作者三次看繁星的不同心情。(2)重点学习背诵第三段,学习作者把写景色和写感受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的高尚情操。这三条教学目标,第一条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懂,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水平;第二条要求学生能掌握本课的写作方法,重点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第三条重点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以上三条具体地从认识、技能、情感等方面为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师生以此展开教学活动,必然得心应手。 以上总结希望对老师们的教学有帮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d55ac69fd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1.html